北斗导航卫星高悬在数万千米的太空中,它是怎么测出我们在地面上的精确位置的呢?要弄清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第一步要弄清什么是“三球交会定位原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原理,我们先把问题简化一下:假设小明站在一片被浓雾笼罩的大草原上,他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过,在他附近有几个知道各自具置的同学。小明看不见其他同学,但是能听到他们的声音。那么,小明怎么样才可以通过同学的位置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呢?
首先,小明大喊一声:“你们在哪儿?”离小明最近的同学小军听到后,回答了自己的坐标。小明看了一眼秒表,从他发问到听到回答,一共用时2秒。声音一来一回是2秒,那么单程就只需要1秒。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因此小明可以算出他到小军的距离是340米。但是,此时小明依然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因为以小军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40米的圆,小明在这个圆上的任何位置,都满足“距离小军340米”这个条件。
接下来,小明又喊了一次,这次他听到了另一个同学小亮的回答,用时3秒,那么小明与小亮之间的距离是510米。以小亮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510米的圆,这个圆与以小军为中心的圆相交,有两个交会点。小明在其中任何一个点上,都能满足“距离小军340米”和“距离小亮510米”这两个条件。这样一来,虽然小明依然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但是范围却被缩小到了两个点。
最后,小明听到了第三个同学小红的回答,并算出他到小红的距离是680米。由于小红的位置是固定的,那么在上一步得到的两个点中,距离小红680米的点只有一个。这样一来,小明就知道了自己的具置。
卫星定位的原理跟我们举的这个例子是一样的,只不过卫星的距离更远,而且用户到卫星之间的距离是通过电波来测量的。具体的操作的过程是:卫星发射测距信号和导航电文,导航电文中含有卫星的位置信息。用户的接收机在某一时刻同时接收3颗以上的卫星信号,测量出测站点(接收机)到3颗卫星的距离,再利用距离交会法就可以解算出测站点的位置。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卫星导航领域中的“三球交会定位”。
我们所举的例子,是在大草原这样一个平面上进行的,而实际上卫星定位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若用户只接收到某一颗卫星的信号,那么他也许会出现的位置不是一个以卫星为圆心的圆圈,而是一个“以卫星为球心,以用户到卫星的距离为半径的球面”。
目前,国际上四大卫星导航系统(GPS、GLONASS、Galileo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都是采用“三球交会”来实现定位的。
当用户同时接收到3颗卫星的信号时,3个以卫星为球心的球相交,就可以测出用户的具置了。
与平面上的三个圆相交不同,三个球在空间相交会有两个交会点,那要不要再借助第四颗卫星来排除一个无效的点呢?这就用不着了,因为卫星测出的是用户的三维坐标,那两个点并不在同一高度上,所以很容易区分哪一个是用户的实际位置。比如,测出的两个点一个在地面上,一个在太空中。很显然,一般的用户不可能跑到太空中去。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所组成。其中,空间段由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2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北斗三号星座。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位于距地球约3.6万千米、与地球赤道平行且倾角为0°的轨道上。它定点于赤道上空,从理论上来说,它的星下点轨迹(即卫星运行轨迹在地球上的投影)是一个点。因为它的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所以从地面上看,它在太空中是静止不动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特点是站得高,覆盖广,一般来说,三颗卫星就可实现对全球除南北极之外绝大多数区域的信号覆盖。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高度和运行周期,都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相同,但是它的轨道面与地球的赤道面之间有一定的夹角。因此,从地面上看,它在运行过程中会在南北方向上来回摆动,星下点轨迹呈“8”字形。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信号抗遮挡能力强,尤其在低纬度地区,这个特点更为明显。
地球中圆轨道卫星运行在约2万千米高度的轨道上,是北斗全球组网的主要成员。它时刻不停地绕着地球转圈,星下点在地球上不停地画着波浪线。地球中圆轨道卫星具有全球运行、全球覆盖的特点,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实现全球服务的最优选择。
北斗用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构成混合星座为中国首创,通过巧妙地排星布阵,北斗导航系统集成了不同轨道的优势。如今,这些卫星既各司其职,又优势互补,共同为全球用户更好的提供了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