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虽已占据“大半江山”,但在我国,北斗相较GPS具有技术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区域优势。随着北斗三代及相关基础设施完善,预计其将在“民,内转外”的契机点上结合自己优势,利用在增强系统的搭建及B2、B3两个信号频率获取上的高壁垒性强势攻入特殊及新兴市场,获得增量需求,并带来相应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又称天基PNT系统,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其是以人造卫星(4颗及以上)为导航台,利用星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实现信号传播,并通过基站高精度的定位仪器完成数据修正,做到了全世界内连续、实时且精准的三维导航定位和测速。
GNSS作为目前现代化大国军事能力及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其应用领域也将从传统的国防军工向位置服务、交通运输、测绘制图、精准农业、精确授时、工程建设等商业市场拓展。
截止目前,全球已经建成四大主要的卫星定位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及中国的北斗系统。
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GPS、GLONASS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提供运行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已可服务50多个国家、30多亿人。
同时,我国正在积极部署北斗三号系统建设,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设计,至2020年前后,我国将完成35颗卫星的发射组网,实现北斗卫星全球覆盖,可为全球用户更好的提供服务,逐步扩大北斗的影响力。
根据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管理局(GSA)最新发布的第五版《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市场报告》显示,全球在用GNSS终端数量将从2015年41.47亿台攀升至2025年91.88亿台(CAGR8.28%)。
在终端需求及下游运维服务不断渗透的基础上,全球GNSS产值也将由2015年948亿欧元提升至2025年2681亿欧元,CAGR达10.96%,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亚太地区占比持续增加,产业增长点向下游运维服务转移。根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市场报告》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亚太地区2015年GNSS终端拥有量为19亿台(人均0.5台),全球占比达45.8%,预计至2025年终端拥有量将增长至43亿台(人均1台),CAGR达8.5%,占比46.8%。
而从产业收入方面看,亚太地区2015年卫星导航行业整体收入为327亿欧元,根据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管理局预测,亚太地区卫星导航行业整体收入在2025年将达968亿欧元,CAGR为11.5%,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也将由2015年的34.5%上升至2025年的36.1%。
根据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管理局(GSA)的报告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全球卫星设备制造市场的CAGR为6.4%,2020年后将下降至3.8%,呈现放缓趋势。
而造成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其产业链的成熟导致竞争加剧,在终端需求慢慢地稳定下,促使终端价格下降较快,加速大量终端供应商向运维服务商持续不断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下游运维服务市场的成长。
根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市场报告》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下游运维服务的增速在2015-2020年期间将保持每年20%的高增长,2020年后也将保持9.6%的增速。
而运维服务所带来的收入也将从2015年的500亿欧元增长至2025年的1950亿欧元,运维服务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综上我们大家可以得出两点趋势:1.亚太市场将持续巩固其全球最大卫星导航市场的地位,随着GNSS整体规模不断增大,其市场有望率先受益;2.GNSS产业增长点向下游增值运维服务转移,未来潜力巨大。
对于我国而言,北斗产业可泛指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是实现“国器自立,自主可控”的核心领域。
中兴通讯被美制裁之后,我国对于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的重视程度又上升至新的高度。
北斗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从诞生到顺利应用,证明了我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已经实现“弯道超车”,也表明了我国对于信息安全及科技自主的强烈决心。
自2003年起至今,北斗系统已实现“三步走”,累积共发射32颗卫星,覆盖范围已延伸至亚太地区。随着新增的18颗卫星逐步实现升空及应用,北斗基本系统将全面建成,并将覆盖“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及地区提供服务。
同时,预计至2020年将完成35颗卫星发射,实现北斗全球覆盖,进一步打开全球市场。
北斗系统的顺利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国家意志”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下游新兴市场的成长。
在“国家意志”层面,政策的推动和各级政府的示范项目一直是北斗产业和应用市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2016年以来,推动北斗产业化应用的政策密集出台,整体沿着“总体部署—军用推广及重点行业领域应用—大众消费市场落地商用”的模式不断驱动北斗走向“标配化”应用。
未来三年,在大众消费市场,将会有更多支持北斗规模化、标配化应用的配套细则出台,助力市场快速发展。
在下游需求端中,随着北斗的不断成熟,其将与智能信息化技术实现结合,并以“北斗+”的方式,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诸多领域得到普遍的应用,逐渐形成了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新兴市场。
而在其市场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定位精度的要求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通常来说,高精定位是指定位精度优于1米的定位手段,主要是通过卫星导航系统与星基/地基增强系统及信号频率间的配合来实现。
但在增强系统的搭建及B2、B3两个信号频率的获取上,企业的准入资质存在很明显的高壁垒性,导致国外厂商没办法进入高精准定位领域,这也给我国北斗系统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
GPS系统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全球覆盖率达98%、包含24颗GPS卫星的GPS系统于1994年布设完成。
纵观GPS发展路径:(1)军用转民用;(2)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渗透,是业内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以美国著名GPS设备厂商天宝(Trimble)为例,其发展路径和业绩成长符合这样的路径。
全面推广民用应用之前,天宝收入增长较慢,军用应用毛利虽高,但整体空间存在限制,军用转民用是公司发展的必然需求。
这一阶段的技术储备和研发投入为后续产业链拓展、业绩爆发积蓄动能;进入全面推广民用阶段后,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并购成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主要发展机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并购,天宝慢慢的变成了一家布局GPS全产业链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产品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大范围的使用在测绘、导航、工程建筑、机械控制、资产跟踪、农业生产、无线通讯平台、通信基础设施等领域。
2017年,天宝公司营业收入26.5亿美元,几乎是2006年(9.4亿美元)的三倍,2000年后民用应用的全面开启成为了业内企业业绩爆发的关键因素。
美国GPS民用消费终端领军企业佳明公司也展现了类似的特征,2000-2008年是该公司收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营收由3.5亿美元增长到34.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3.5%。
佳明公司的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不断扩张,目前已经在全世界内大范围的使用在车用导航、运动休闲、测绘采集、航空航天等领域。
随着 GPS 在民用领域的深入渗透,以天宝和佳明为代表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民用领域布局越来越深;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给予产业链布局完善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特别是在民 用领域)更高的业务壁垒、更强的盈利能力,因而毛利率也呈现稳步上行的态势。
天宝公司的毛利率水平由2006年的49.0%小幅上升至2017年的52.5%;佳明公司的毛利率则从最低点2008年的44.5%一路上升到2017年的57.8%。
GPS基于美国市场的基础下,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天宝在美国地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2006年的54.4%下降6个百分点至2017年的48.4%,地区收入复合增速最高的是除美国、亚太和欧洲以外的别的地方,达到12.56%;
这个趋势在更偏向民用终端的佳明公司体现地更明显,佳明来自美洲地区的收入占比从2006年的61.6%下降到2017年的47.8%,亚太及日本地区的收入年复合增速最高,达到了15.8%。GPS的民用推广向欧洲、亚太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倾斜。
自2000年建成北斗试验系统到如今第32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产业链在国内已形成完整的内循环:
北斗产业链上游最重要的包含卫星制造、卫星发射以及旨在提高定位精度的地基增强和星基增强系统。
中游:基础部件是北斗系统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北斗产业的中游最重要的包含基础部件及北斗终端。
而其中基础部件作为“北斗自主可控”最关键的部分,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天线等构成。
芯片: 北斗信号包含B1、B2、B3三个频率,B1、B2为民用频率,B3是军用频率。
B1信号的北斗芯片主要使用在于以米级为主的民用导航行业,分米级以上需要同时结算B2及B3两个频率的信号。
B2和B3频率的信息在企业准入资质上存在高壁垒,国外厂商没办法进入高精准定位的芯片领域。
国内芯片厂商在国防、高精度测量等专业应用和特殊行业应用领域机会巨大,终端售价较高,对芯片价格不敏感,在市场真正开始启动后,厂商将迎来量升价稳的良好获利局面。
板卡:高端测量型板卡被国外厂商占据,国内厂商已经可提供导航型板卡,但价格较高。
北斗终端:北斗终端产品毛利率高,行业应用空间大,是未来北斗应用的重点。目前,合众思壮(002383.SZ)的北斗移动互联终端已经应用于车载导航、公安、电力、金融、国土、城市管理等几十个行业领域;南方测绘、中海达(300177.SZ)的终端产品被大范围的使用在测绘领域;海格通信(300101.SZ)的北斗终端被用于船用车用导航、应急指挥、卫星通信等。
系统解决方案及运维服务:北斗导航产业链整合是大势所趋,不少企业都涵盖了产业链多个环节。因此部分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系统集成,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合众思壮(002383.SZ)通过内生和外延并购实现从芯片-板卡-算法-各类定位终端-各行业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
此外,许多终端厂商也逐渐不满足于售卖终端,未来运维服务的价值量将逐渐提升,北斗运维服务市场有望在产业链中占据更大的比重。
参照美国GPS的发展路径,我们大家都认为目前北斗系统正处于“民,内转外”的爆发拐点。
GPS系统1994年组网完成后,2000年开始全面推广民用应用,行业发展进入爆发期;北斗2000年开始组网,2014年由国防科宣布进入民用行业。
由于北斗三号组网仍在进行,因此对比GPS发展路径,预计2020年全球组网完成之时,北斗民用应用及相关企业业绩将迎来快速地增长期。
以与国家军费开支政策紧密相关以国内军用北斗元器件龙头厂商振芯科技为例,振芯科技军用市场收入与军费开支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在过去的2016及2017年,振芯科技军用北斗相关收入呈现下滑态势,这主要是因为军改导致军费占GDP比重下滑,部分订单延后。随着军改落地,部分延后的订单将会回补,能预见未来短期内军用北斗相关企业的收入将会得到一定的增厚。
但是更大的市场在于民用市场:北斗导航系统在定位精度不断的提高以及芯片价格逐渐稳定的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和低碳经济等新技术和新经济模式的出现,在军民融合和大数据等有关政策刺激下,有望迎来一次跨越式的爆发。
“一带一路”的建设能在基于我国北斗独特性的基础上带来两大方面的提升。自2012年底我国北斗系统正式投入区域服务后,中国的卫星导航产业就以北斗系统为轴心并在政策支持及需求量开始上涨的基础下稳步发展。
北斗系统目前在国防军工市场已稳定应用,行业应用及民用市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正在临近。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至2020年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2443亿元,其中行业应用市场则有望达22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7.8%和27.3%。
北斗系统利用其独特性优势,能在低纬度地区提供比GPS更为精准的定位服务,而低纬度地区所覆盖的东南亚、南亚正好是“一带一路”主要的沿线区域。
并且其区域中大部分国家应用基础相对薄弱,并未形成自主卫星导航产业链,因此北斗系统在拥有技术及先发优势的前提下全力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设。
而另一方面,随着亚太地区在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中的占比持续不断的增加,其未来潜力巨大,而通过“一带一路”策略对东南亚、南亚等亚太区域进行扩展,也将为我国北斗产业奠定更为坚实的市场基础。
自2012年以来,北斗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并先后与文莱、巴基斯坦、老挝、泰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地区就北斗落地展开深度合作。
截止目前,“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已走向北斗应用推广阶段,国家的北斗地基增强等基础设施已实现逐步完善及商业应用,并在国土测绘、精准农业、智慧交通为主的三大领域中率先迈开步伐。
同时,我国政府寻求深入合作,2017年与阿拉伯签订《第一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声明》,促进两国在卫星导航应用领域拓展与解决方案优化上的合作。
目前,北斗系统的主要应用市场分为特殊市场、行业市场及民用市场。若按时间轴来划分,我们大家都认为北斗的落地顺序将按照梯型的顺位依次放量。
北斗系统在国防军工及警用市场已稳定应用,其增量空间至2020年将达202亿。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起源于美国,最早是美军的一个项目,大多数都用在军事战争中导航定位、精确制导、作战定位调配等任务,直至1995年被分为军用及民用两种模式,其中只有民用方式向全球开发。
在2018年以美法英为主的“三国联军”在其精准的军用化GPS定位系统下利用“战斧”巡航导弹进攻叙利亚,做到了“千里之外,取敌首级”的效果,由此证明导航定位技术在军事方面必不可少,而使用外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必将受制于人。
如美国的GPS在美军方的严密控制下,必要时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采取干扰、降低精度甚至是关闭GPS信号的办法限制使用,因此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国防能力。
目前,我国公安武警部门的定位跟踪、导航指挥调度所采用的定位技术基本上仍是以美国的GPS定位导航系统为主导,由于定位数据受美国GPS有关技术部门的监控,对于我国公安武警部门而言,存在很明显的国家信息安全以及机密信息泄露的隐患。
因此,北斗系统在警用领域的替代具有非常明显的必要性。而随着北斗系统的逐渐完善,其覆盖区域已从我国延伸至亚太地区,并有望进一步扩展至全球范围。
鉴于此,公安武警部门在北斗系统的基础上与国内厂家适时的推出了适用于公安警用的北斗定位终端产品,由于其产品在定位精度以及信号强度及卫星短信息收发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性能优势,能极大程度提升了出警、处警的时机和效率,同时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截止目前,北斗警用终端已实现了大规模落地应用。
而在北斗警务车载终端方面:基于以上测算,2017年与2020年我国公安民警总数分别为181/185万人,若平均5人配备一辆警车,则警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36/37万辆。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白皮书(2018)》资料预计,至2020年北斗警务车载终端的配备率达100%,并要求新增警车一律具备北斗卫星定位功能。
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家都认为在2018-2020年期间将仍有19万辆警车需进行北斗系统的替换及新增,若按照北斗警务车载终端的市场平均价10000元来计算,到2020年其市场规模将升至37亿,增量空间约为19亿。
所以从短期来看,目前北斗的应用仍然以政策推动为主导,而军用及警用则是“国家意志”体现及国产替代化最关键的部分,所以其市场也将是北斗最快、最稳定的落地领域。
但相比较市场空间,行业及民用市场是更具潜力的蓝海,所以北斗系统仍将向行业及民用市场不断延伸。
高精度应用是行业市场得以发展的支撑点。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白皮书(2018)》的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北斗领域中行业市场整体收入达到123亿+,其中高精度应用作为主要商用市场,占据了绝大份额。
随着北斗系统的逐渐完善,北斗兼容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性价比”优势愈发明显,除传统测量测绘外,我国在精准农业、安全监测、驾考、形变监测等领域的高精度细分市场也逐渐显现出巨大潜力。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白皮书(2018)》的资料显示,我国高精度应用市场相关这类的产品销售收入已经从2010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3亿元,CAGR高达28.3%。
虽然其保持着高增长态势,但目前仅占国内整体GNSS应用市场的2.5%份额,通过对标国外高精度应用市场占整体GNSS应用市场的比重(国外占比约达15%),我们能够发现目前国内高精度应用市场占比远低于国外水平。
所以说,我国高精度应用市场仍处于起步期,有待进一步发展成熟并向大众化、广泛化应用方向突破。
精准农业作为高精准应用市场中最主要的细分领域,在政策红利下,已实现逐步落地。
纵观国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卫星导航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比重已经超过了测量测绘及航空应用,成为了GNSS创新应用和规模应用中最重要领域。精准农业的开展是在基于常规精度定位的农机位置监控下,通过对北斗信号的接收,实现了农机的自动定位及导航功能。
参考美国精准农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其成长路径是以大型私人制农场为起始点,并向大中型农场不断延伸。
通过对标,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与美国相似,其推进过程则是在依靠土地流转制的基础下,将大量流动性土地向高机械化程度及规模化耕地的大型农耕垦区及国有农场推进。
同时,鉴于政府补贴的不断下沉及北斗农机自动导航系统的高性能程度,北斗系统在精准农业中的渗透率将得到爆发,并将呈现加倍增长。
根据美国精准农业的经验证明,精准农业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础条件之上:1.具有规模化的农耕土地,2.农机机械化水平较高。
所以,精准农业的开展只适用于规模化生产的大型农场。对标美国,我国仍长期处于集约化程度较低的“小农阶段”,而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及推广,极大程度促进了农耕土地不断向机械化程度较高且种植规模较大的农耕垦区及国有农场发展。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统计,随着我国土地流转进程的持续推进,土地流转规模已经从2007年的6400万亩增加到2016年的4.71亿亩,增长幅度明显。
目前我国北斗农机自动导航系统的市场虽尚处于启蒙阶段,但未来前景可期。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农机保有量达850万台,年增加50多万台。
但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白皮书(2018)》所示,2017年北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出货量只有大约5000套,并多数销往新疆、黑龙江等地,尚未实现规模化,渗透率低于1%,远远落后于美国40%的渗透水平,具有明显的增量空间。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17年我国大中型农机占农机保有量总数的71%,则为607万台,若按照2010-2017年的CAGR约6.44%进行估算,则2020年我国大中型农机保有量将达到899万台。
通过对标美国精准农业的发展路径,我们认为我国精准农业的开展将紧跟美国的脚步。
所以在此基础上预测,若北斗渗透率在2020年分别达到3%/5%/8%,则其市场将拥有26.97/44.95/71.92万台农机需进行自动驾驶系统的更新换代,若按5万元/套进行估算,则其市场空间将达134.9/224.8/359.6亿元。
从中长期来看,在北斗行业市场中其细分领域目前虽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成长动力仍来源于国家政策及重点示范项目的推动,但随着精准农业、安全监测、驾考等细分领域的稳定增长,更多的行业市场机会将也不断涌现,其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北斗+”助力民用市场,仅两大细分领域就创造千亿价值。在目前民用市场中,虽仍是以智能手机与车载终端市场为主导,但随着北斗系统的不断成熟,以共享单车为例的新型市场,在基于北斗辅助定位的功能下快速增长,从而使位置服务需求增速更加明显。
同时,在北斗芯片技术突破及成本下降的背景下,北斗系统将在新零售、穿戴式设备、特殊人群关护、无人驾驶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北斗在民用市场的发展将愈发强劲。
车联网的成长建立在卫星导航定位的基础上,北斗导航定位终端为车主提供LBS、道路救援、导航、定位等服务。随着用户需求的迅猛增长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车联网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爆发期,也必然给汽车导航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白皮书(2018)》的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北斗车联网用户规模突破2200万,较2016年增长37.5%,渗透率为7.1%(按机动车保有量3.1亿计算),车联网硬件市场规模达到264亿。
2017年,国内首款高精度车用北斗芯片在北京发布,达到了米级定位精度及3秒钟快速定位功能,这意味着我国汽车行业将开启米级导航时代。
而在政策驱动上,截至2017年8月,我国共有683款车联网终端获得了工信部的入网证,车联网标准LTE-V2X也已基本成熟,随着政策上的扶持,其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将得到快速发展。
所以,车联网在技术及政策的双轮驱动下将呈现迅猛增长。而落实到北斗车载市场中,在成本端:随着高精度车用北斗芯片的落地及商用,必将改变国产车载定位芯片在成本上居高不下的问题,减少与GPS芯片的价格差距。
而在北斗技术端上,北斗具有双向通讯及短报文功能,能在脱离陆基无线及有线通信网络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即使在陆基无线通信网络不能覆盖的偏远地区同样可以使用,尤其是交通应急指挥和安全事故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得到指示信号从而实现应急管控,有效保障了网联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
我们认为,LTE-V车联网标准及车联网技术架构将日益开放,我国车联网用户及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而车用北斗芯片作为国产替代化的重要部分,随着车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必将有效拉动其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车联网渗透的提升带动北斗车载市场的快速增长,有望至2020达到千亿级别。
根据公安部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17亿辆,若按照过去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的CAGR约17.3%来进行测算,至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3.5亿辆。
同时,根据《车联网发展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年)》预测,到2020年我国车联网渗透率将上升至24.4%,则网联汽车保有量也将增加至8540万辆。
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资料显示,2020年北斗系统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将达到60%,其中以北斗车载市场等为主导的民用领域则有望增至80%以上。
北斗系统将成为我国网联车的标准配置,而车载前装导航也有望逐渐取代后装成为标配。
基于此,我们估算,假设2020年北斗渗透率能够分别达到60%/80%/100%的水平,则其市场将拥有5124/6832/8540万台网联汽车需进行北斗系统的配备,若GPS前装导航设备单价分别以500元/套,1000元/套及1200元/套进行测算,则市场空间将分别达到256/342/427,512/683/854,615/820/1025亿元。
LBS服务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于具备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及以基于个人位置服务的新型应用市场的普及。
在LBS服务的基础下首先可以准确定位用户位置,并在基于其当前位置下利用大数据及AI技术进行信息匹配及推荐,增加用户个性化增值服务,促进消费半径上的精准营销。
具备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是实现LBS服务的最佳工具。智能手机在搭载定位芯片的基础上可以整合导航软件,并将其嵌入于智能手机之中,实现精准定位、高效信息匹配及推荐服务。
同时,随着LBS服务的不断深入,其拓展应用已覆盖社交、旅游、酒店等多个场景,移动互联网用户已习惯并充分使用“LBS服务+手机应用”所带来的便利,所以未来LBS服务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标配,而具有高精准定位性能的北斗芯片也将会是智能手机厂商的最佳选择。
从长期趋势来看,北斗系统经过五年的商用培育期,价格与技术已逐步实现改善,并随着其商用不断成熟,将与其他技术逐渐实现融合,从而有望催生大众消费领域中新的商业模式,并带来新增需求。
同时,我们预计“十三五”期间将会有更多配套的政策出台,从而推动北斗“标配化”应用实现落地,北斗系统在民用市场未来前景广阔,应用只受限于想象力。
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新的市场发展趋势。
而北斗作为能够精准获取空间与时间的技术手段,未来将逐渐与其他技术实现集成与融合,在物联网、智能城市中发挥巨大的应用价值,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新时空信息网络平台。
北斗作为最佳的“时空位置传感器”,天然地与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技术有着协同性,因为其所带来的一个自然属性就是实现了时空信息的获取,在大数据洪流时代,数据的精准分析则主要依靠于多维数据的整合,而北斗所带来的位置信息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部分。
目前,北斗产业新生态初露端倪,时空大数据在共享单车、无人驾驶、智慧城市及新零售等领域中已开启应用。
产业链不断成熟,新型盈利模式逐渐显现。随着北斗信息平台正在日渐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服务模式有望成就新商业模式。当前,在位置服务领域,企业主要有三种盈利模式:
研发销售模式:销售地图数据资源,或者与终端制造商合作,共同研发基于位置服务的智能终端,接收产品营销售卖利润分成。例如,百度与第三方汽车厂商合作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高德向多家主流汽车厂商销售自主研发的导航应用软件。
业务运维服务模式:为其他企业服务,提供利用位置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促进业务更加精确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整体运营效率。例如,腾讯在2016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布的五大行业(O2O、物流、智能出行、警务安全、运动健康)解决方案。
开放平台模式:LBS企业向第三方网站开放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流量、数据等,或者借助API接口,与移动应用对接,实现应用内定位功能。这种模式下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为运营分成以及流量变现。参与平台中的代表是百度地图和生活服务O2O应用。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18)》显示,2017年中游终端设备产值占比达到51.92%,同比2016年下滑了4.08%,呈现放缓趋势。
主要原因是卫星设备制造产业链竞争加剧,终端价格下降。同时,由于终端设备附加值较低且其市场之间的竞争压力明显,而对标运维服务,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合使用的范围广且对接方式简易,所以极大程度促使了终端提供商向运维服务商不断发展。
随着各类新型领域的不断显现及落实,运维增值服务有望成为最有增长潜力的产业链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