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北斗,科学家们却赋予了他一个全新的解释,距离地面几万公里之外的四十八颗卫星。
2024年三月份的时候,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百多台农机装备了北斗系统,实现了种植上的智能化。
再比如,如今的共享单车都装备了北斗定位芯片,精确程度能够达到一米的范围。
1989年的二月份,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也就是GPS,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组网卫星,到了1994年美国已经将二十四颗卫星,发射到了六个地球轨道上了。
那么后来的俄罗斯也不逞多让,在1995年的时候,将他们的格罗纳斯系统来进行了组网布局。
要知道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就只有五个频段,美国已经占了两个,俄罗斯占了两个,就只剩下唯一的一个频段。
那么到时候,其他几个国家就算是有能力进行组网,但面临着没有频段能够正常的使用的局面。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其实就开始研究起了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和方案,不过这一个项目后来被取消了。
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后来还促成了863计划。
双星定位方案,是将地心看做一颗虚拟卫星,然后再发射两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这样就可以和地面的坐标进行配合,从而对地面上的一些物体,进行极为精准快速的定位。
方案和概念提出之后,1989年的时候,中国就开始做了实验性的探索,发射了通信卫星做验证,结果证明可行性很高。
比如在1990年发生的海湾战争,美国牵头的多国部队,就是依靠卫星精准的定位,对伊拉克部队实施打击,以至于对方几乎就没有反抗的机会。
此后在1993年的时候,发生在印度洋海域的银河号事件,更是说明了这一问题严重性。
到了1994年的时候,中国就真正开始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实验系统,这个系统也被叫做北斗一号。
六年后,也就是到了2000年的时候,中国相继发射两颗静止轨道卫星,从而具备了区域性的导航能力。
当然,这还不够,又在2003年发射了一颗备份卫星,从而将这个带有实验性质的北斗系统完整的建立起来。
这就有了2003年九月,中国加入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的打算,这就需要对伽利略系统来进行投资,这笔资金高达两亿三千万欧元。
结果很多人都了解,欧盟的伽利略系统欢迎中国的投资,但并不欢迎中国参与到核心计划中。
最适合卫星导航的五大频段,已经被美国和俄罗斯占了四个,最后一个就需要竞争,看谁的技术先发回第一个信号,谁就能拥有这个频段。
首先第一步就是申请,在2000年的四月十七号,北斗系统和伽利略系统,两个系统同时申请这个频段成功。
第二步,按照国际电联的规定,从这一段时间点算起,在七年的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收到第一个信号,那么这个频段就属于这个系统的。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北斗二号的第一颗卫星遭遇到了强烈的电磁干扰信号,直接引发地面和卫星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通信。
其一,避开这个强电磁干扰,但要付出的代价就非常的大,之前地面的接收信号系统就要全部推到重建。
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要花出去更多的经费,而且最关键的一点,问题没解决,如果这股强电磁干扰,再次针对重新建立的地面接收信号系统,还是要面对此刻的问题。
这种方法虽然花费的经费少,但相对的难度会变大,而且面对快要到期的频段申请时间,还非常的紧迫。
王飞雪不仅仅是一名学霸,而且之前就攻关过北斗导航系统信号快速捕捉的技术难题。
当初王飞雪听说这个难题困扰了中国十年的时间,一下子就激发起了王飞雪的斗志。
这个时间点是1995年,王飞雪24岁,在读博士,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山行的气势。
看着面前发生的一切,当时参与验证结果的二十多名专家,都不敢相信自身的眼睛。
后来王飞雪就面临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接受北斗任务,放弃之前作为博士生时的研究方向,将研究方向调整到北斗上。
而王飞雪也被誉为北斗少帅的称呼,他的北斗团队,也从最初的三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三百人。
面对王飞雪的能力,很多企业向王飞雪发出了邀请,年薪百万,个人实验室,单独的开发团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