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气象卫星云图_72小时气象预报

来源:卫星信号覆盖计划    发布时间:2024-10-04 20:12:19

华体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AS3545系列屏蔽箱


  1973年,福州军区通讯部曾请示周总理,打算从省气象台专门架设一条电话专线用来播放台湾天气预报。

  实际上这件事本不用请示中央,但周总理此前打过招呼,对这件事格外的重视,这关系到台湾地区的同胞能不能收到台风预警的问题。

  那段时间,周总理已经病重缠身,他却心系台湾,抽出空来专门审阅从福建发回的文件。那么,周总理为什么对台湾地区这么关注呢?

  在全国人民心中,台湾和大陆心连心,从来都是一家人,重要的是,台湾地区位置特殊,四周有海,台风是台湾人民面临的一大困难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海峡周边多次有超强台风,12级台风不断,光1956年的12级台风,就导致福建沿海海潮内灌,山洪爆发无数次。

  不仅如此,整体还面临着房屋倒塌,田地被冲毁,经济作物被淹等等大范围破坏,每年的台风都会导致人员受伤或死亡,有的人正在打渔过程中就被海浪掀翻。

  所以,提前预报天气,成为了气象部门的重中之重,沿海地区若能提前预知到台风来临,就可以早点做准备,把损失降到最小。

  实际上,新中国要成立前,毛主席就和周总理商量过,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气象机构。

  其实建立气象机构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毛主席的直观意思是这个气象机构要为人民服务。

  要知道,在战争年代,就算是有气象机构,都是绝密单位,只当做国防服务,老百姓要想知道天气,只能靠着民间俗语,或者观看天色。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央越来越意识到,提前预知天气对老百姓的出行以及生产生活极其重要。

  所以一直到1953年朝鲜战争基本结束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商定,把本来只服务于国防事业的天气预报,正式公开化,让老百姓也能提前预知天气。

  因此,1953年8月1日,毛主席亲自签署了一项命令,把原本保密的气象信息转为政府服务,这样一来,气象信息便不再是军事秘密。

  虽然当时的气象机构可以预测天气,但不能具体到地级市,只能笼统地播报,最后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央决定将天气预报加在广播中。

  随着广播的普及,每天的天气情况会提前一天印在当地报纸上,或者通过广播的方式来进行播报,全国人民掀起了一股子“气象热”,这档节目可谓是利国利民。

  要说到其中的主要贡献人物,不得已提一下竺可桢,竺可桢早年曾留学哈佛大学,取得了气象博士学位,回国时正好是1928年,他已经成立一个较小的气象研究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天气预报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竺可桢向毛主席提的建议。

  1964年,毛主席专门接见了这位中国气象专家,还幽默地说:“你的文章管了天,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当时的天气播报信息其实很简单,比如:晴转多云,最低-7℃,最高-1℃,东风1~2级。

  这种方式,是通过云层变化和水雾的形成等测算出来的,但是对于沿海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台风。

  台风瞬息万变,很可能在一天内变幻好几个强度,所以更加精确的天气预报尤其重要,对于沿海地区的居民来说,这成为他们的一块心病。

  气象灾害主要有几类:台风、暴雨、干旱、龙卷风、冰雹等,东南沿海的苍南地区受到太平洋热带风暴的影响,经常会遭受到台风的袭击。

  这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从数据看,台风主要会发生在7、8、9三个月,8月最密集,从1955年以来,对沿海地区造成的重大台风就有几十次。

  所以预防台风和保护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变成了生死攸关的问题,在周总理着重关注沿海台风前,曾出现了两次超强台风。

  一次是1960年8月中旬,福建沿海遭受了台风暴雨,水库的大坝以及桥梁的桥墩都被冲毁,有上万人瞬间无家可归,更不可思议的是几百人失踪。

  一次是1972年8月中旬,第9号台风将会面袭击台湾和福建地区,这次台风强度十分大,最大风力12级,影响1500公里。

  从17日开始,台湾沿海地区暴雨连续三天,最严重的地区降水量达到了640毫米,停靠在沿海的上千只船只全都毁于一旦。

  这还只是福建沿海得知台风来袭后的受灾情况,台湾地区收不到中央的天气预报情况,其灾情可想而知。

  周总理向来心系台湾,这次台风事件后,周总理特地指示福建的气象部门,要抓紧制定方案,把我们的天气预报对台湾实时播出。

  实际上,自从60年代的台风后,周总理就多次督促此事,他还亲自审阅了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的《国庆对台宣传计划》,还对天气预报中的一些词语做了修改。

  但其中还有一个困难,台湾地区意见分歧严重,比如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实施,当时台湾方面对福建军民曾挑拨离间,周总理十分生气。

  1972年8月3日,周总理指示:“对台湾方面对福建军民的挑拨,福建军区应该给予坚决回击!”

  正是周总理的严令指示,天气预报一事终于提上了日程,当时由于种种原因,福建地区的天气预报已经停播一段时间,台风来临前可以收到预警消息。

  这反映了周总理对全国统一的强烈决心,几年前台湾的民主同盟秘书长许萌山和周总理在一次会议上相见,周总理是笑着说:“你是头一次来吧?”

  许萌山记得周总理好亲切,他对台湾地区嘘寒问暖,对台湾同胞极其的关心。周总理曾说:“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我国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而奋斗到底。”

  台风过后不久,福建前线向周总理提出,希望有机会能够恢复天气预报,随后,总政治部又向国务院递交一份报告,要求批准福建前线电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加上台湾。

  周总理仔细审阅了这份关于“台海天气预报”的报告后,做出了重要批示:同意。

  1973年8月,经过周总理的批示,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正式筹办《台湾海峡地区天气预报》节目,并决定在10月1日正式播出。

  周总理得知消息后,多次强调,一定要做好两岸一家亲,并把广播词交给他审定。

  9月下旬,电台的工作人员对加入台湾的天气预报节目进行了预告,周总理马上查看了广播词,认为其中有的地方不太妥。

  在大陆的天气预报中,开头是全国观众朋友们,周总理改了两个地方,第一个是在他开头加上了“台湾军民同胞们”。

  所以开口这句话就变成了:台湾军民同胞们,现在祖国向台湾海峡播报天气预报。

  工作人员拿到周总理批示的广播词后,眼眶湿润,周总理为了祖国统一付出了多大的心血,他几天几夜没有睡觉,写出的这几个字,估计台湾同胞听到了都感动不已。

  随后,福建军区建议专门架设一条电话专线,这样若遇到紧急状况,对台湾地区的天气预报也不会中断,周总理也表示了同意。

  10月1日这档节目正式开播前,周总理又传来消息,工作人员为之一惊,原来,周总理临时又想到了两个细节。

  第一是找一位熟悉闽南话的播音员,考虑到沿海地区很多居民不熟悉普通话,所以要用普通话和闽南话两种语言播报。

  这档节目如期播出后,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好评,没想到这一个节目播出仅3年,周总理就离开了我们。

  工作人员含泪说道:“这一个节目凝聚着周总理的心血,天天通过电波响彻台湾海峡上空,它像春雨一般滋润着台湾同胞的心田,深切体现了周总理他老人家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期盼。”

  从1973年初开始,周总理的病情就不容乐观,医生检查出了多个病症,最后确定是癌症。

  年前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全程陪同,消耗了很多心力,查出癌症后,毛主席马上批示:请总理应当休息,节劳、不可大意!

  1973年夏季,周总理的病情加重,妻子一直在病房陪同着,即便如此,周总理要是要求秘书把沿海地区的受灾情况拿给他看。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总理依然带病工作,工作最忙的时候常常是通宵达旦,甚至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

  普通人也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量,更何况还是病重的周总理,但是他已经70高龄,医院的护士都极其担心周总理的身体,多次向毛主席报告。

  在这两年的时间内,周总理不仅为了西部事业费尽心力,也为沿海的灾情出谋划策,到了1975年初,周总理已经病倒在了病床上

  他曾和说过,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亲眼看到台湾解放,在他给的遗嘱里交代,他去世后不保留骨灰,要把骨灰撒入大海。

  1976年元旦过后,周总理的病床上依然围着人,他说:“你们辛苦了,我这里没什么事,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吧,那里更需要你们。”

  1月8日,周总理在病痛的折磨中微微闭上了眼睛,得知后泣不成声,他在周总理的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恩来,你走了,我会办好你交代的事情的。”

  在操办周总理的后事时,及时向中央传达了周总理生前的交代,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二不开追悼会,三不保留骨灰,并把骨灰撒向祖国各处。

  当时中央极力反对,这种先例怎么能用在周总理身上呢,最后还是毛主席敲定,同意周总理生前的愿望,不保留骨灰。

  追悼会结束后,按照周总理生前的要求,把骨灰分成了四份,分别撒在了四个地方:北京上空、北京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入海口、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

  其实这四个地方不是随便撒的,都有深刻含义,北京是周总理当年留下革命足迹的地方,密云水库见证了周总理为北京市民吃水问题耗费的精力。

  最后一处骨灰之所以洒在大海,是希望把这份真情带到台湾,因为这是周总理生前的愿望和遗憾,周总理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从小就以“中华崛起”为己任,重病缠身后依然关心台湾同胞。

  据当时的知情人介绍,按照周总理的遗嘱,后事处理完后,他的骨灰盒被放在了的台湾厅,以弥补他生前没看到台湾解放的心愿。

  那晚,周总理的骨灰盒被放在台湾厅,周围摆着六盆盛开的水仙花,那是周总理一生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精神。

  周总理逝世后,天气预报迎来了一次重大改革,1979年中央气象台的副台长王世平出国访问时,看到外国电视台上有个年轻小伙子居然对着地图讲解天气,这种形式让他焕然一新。

  回国后,王世平一直在考虑,我们怎么样才可以做成这种形式呢?为了让这种形式尽快亮相,决定在一年后正式把《天气预报》加在电视上。

  由于技术有限,先很直观地用画地图的形式播放,试了几次后,觉得效果不错,随后,在1980年,电视版的《天气预报》正式和全国观众见面。

  韩建钢成为了第一批气象播音员,他说,当年直播室没有冷光灯,穿着西服播音还是第一次,但是他感到十分的骄傲。

  由于这档节目十分新颖,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但问题是,光是指着一个地图,有点单调,怎么样才可以做成动态的呢?

  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人员对地图和录像机都进行了改进,最后终于绘制出了会“动”的云层,不但可以有效预测天气,而且还能让大家耳目一新。

  不仅如此,在《天气预报》的开头,还加入一段专门选定的轻音乐作为开场曲,那就是著名的《渔舟唱晚》,没想到,这首音乐一播就是几十年。

  此后,地图也有了颜色,太阳和云层也有了专门的标志,成为了这一个节目的一大亮点。正如当时一个老婆婆说的:“过去天气预报全凭听,可我耳朵聋听不清,这下可好了,一看电视上的太阳、云彩就知道是啥天气了。”

  当然,天气预报中仍然有台湾地区,这是周总理在几年前专门强调的:以后的天气预报永远加上台湾。

  恰巧这年,一股超强台风再一次登陆沿海地区,气象部门依据台风的情况,用卫星云图的形式在电视台进行了播报,还做成了动画。

  让沿海地区对台风到来的防范做了有效措施,经过大家的努力,争取把台风带来的危害降到了最小。

  如今,几十年如一日,最初插在新闻联播里的天气预报也被拿出来单独成了一个节目,播音员也有了新的面孔。

  从当初的“气象先生”宋英杰到现在的年轻播音员,天气预报也一直在进行着更新和改进。每天晚上7点半,也成为了全家人守在电视机前看节目的时间。

  当然,回想起当年台海的天气预报,回想起几十年前那些台风对台海造成的严重危害,就会想起周总理为了祖国统一,为了全国百姓付出的辛酸努力。

  如今周总理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每当看到天气预报上的台湾,就会想到周总理当年那些夜以继日的工作,一如那位工作人员说的:台湾天气预报凝结着周总理无限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