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梅花”自9月8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以来,向西北转北偏西方向移动,逐渐向浙江温岭到舟山一带沿海靠近。预计“梅花”将于9月14日下午至夜间在上述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台风级或强台风级,中央气象台于9月13日10时发布台风橙色预警。
“‘梅花’将是今年首个登陆我国华东的台风。从卫星云图上看,它虽然个头不大,但台风眼清晰,结构对称性比较好,云系紧密厚实。”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董林说,其强度较强,具有风雨影响时间长、范围大等特点,威力不容小觑。
9月13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最新一期《气象卫星监测报告》,风云四号B星快速成像仪可见光云图和红外增强云图监测显示,台风“梅花”眼区清晰,中心附近及南侧的对流发展旺盛。风云二号卫星高层散度场产品显示,台风“梅花”主体云系及北侧外围云带上空的高层辐散较强,有利于其强度增强。
进入9月,“轩岚诺”“梅花”“苗柏”三个秋台风接连生成。今年秋台风是否过于频繁,正常吗?对此,董林表示,台风也有活跃期和间歇期,今年9月之前,台风生成和登陆数都偏少,所以秋季会相对活跃一些。目前来讲,属于正常范围,与往年相比,数量还是偏少的。
台风“梅花”步步逼近,将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风雨影响。这种影响,董林认为利弊皆有。中央气象台预计,9月13日至14日,巴士海峡、台湾海峡北部、台湾以东洋面、黄海西南部海域、东海大部及附近海域、长江口区、杭州湾以及台湾岛北部和东部沿海、浙江沿海、福建北部沿海、上海沿海、江苏东南部沿海将有6级到8级大风,阵风9级到11级。其中,东海部分海域将有9级到11级大风,阵风12级到14级。
董林介绍,台风“梅花”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风力为12级到14级,阵风可达15级到16级。9月13日至15日,台湾岛北部、华东东部等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
台风“梅花”的风雨影响要一分为二来看。董林建议,有关部门要注意防范台风导致的大风的不利影响,尤其要关注对我国华东沿海及东海海域的影响;鉴于前一段时间的高温影响较大,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较为严重,台风降水或对缓解这一区域的旱情及水库蓄水、农业用水等较为有利。
目前的预报显示,台风“梅花”后期可能在苏豫皖交界附近停止或回旋。董林同时认为,预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关注台风影响和路径预报,及时作出调整防范措施。(记者付丽丽)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著《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
本次博览会深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27款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整机展示,数量创历届之最。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也会同期举行。来自全球的观众可进入机器人世界,开启沉浸式游览体验。
这里就是武威重离子中心,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就安放于此。
今年以来,在科学技术创新领域,巾帼有为的故事不断上演,激励着广大女科技工作人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中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规模最大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规模最大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和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问题,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是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强支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
近十几年来,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发展,带动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研究员邱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医理工协同碰撞出的火花,让更多“中国制造”投入到临床当中。
孙友宏:钻探作为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和科学探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获取地下实物信息的手段。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南极钻探领域,我国的技术与装备已经与国际领先水平比肩,冰下湖清洁取样探测装备等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里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