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劳模故事汇聚奋进力量!

来源:卫星信号覆盖计划    发布时间:2025-04-12 12:07:00

华体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AS3545系列屏蔽箱


  4月8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人民气象事业建立80周年之际,拉开帷幕。让我们一同聆听首场宣讲中的六位劳模代表故事,感受这些时代先锋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让

  “中国工人大思政课”进部委暨“凝心铸魂跟党走 三个精神展宏图”宣讲活动现场 摄影:庄白羽

  提起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事业,我们无不为之自豪。这项事业的发展辉煌且艰辛,是一条执着之路。

  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试验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从那一刻起,我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气象卫星体系。然而,因姿态控制系统等问题,风云一号A星仅工作了39天。两年后,风云一号B星发射升空,运行了6个月。

  我国气象卫星采取的是极轨和静止两型卫星同步发展的策略。1990年底,我的工作转到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工程。风云二号试验星的发射过程非常曲折,面对挫折和困难,我带领团队不但坚持下来,还从始至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我们研制了卫星业务测控等多种模拟器,进行业务、信息流程和可靠性测试,并针对设计和工艺中的缺陷进行改进,最终使系统性能得以全面提升。

  1997年,风云二号A星发射成功,太空中首次拥有了中国静止气象卫星。2004年,风云二号C星发射成功,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从此建立起来。可以说,风云二号是我国气象卫星的学习阶段,这期间,我们主要是跟随国际先进的技术的步伐。而到了风云四号时代,我国气象卫星取得了长足进步。如果说风云二号是“跟跑”,那么风云四号则开始了“并跑”,甚至部分领域实现了“领跑”。

  在我国发展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时,国际上同类卫星采用的技术路线各不相同。我国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在一颗卫星上同时装载三台仪器,这种高效率装备的背后是对三轴稳定气象卫星图像导航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攻破。我们的联合攻关组,经过无数次挑灯夜战,历经几十次仿真和试验,最终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奠定风云四号成功的基础,我们也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静止轨道高光谱大气探测业务。

  去年,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当时我已经退休,得到“国家卓越工程师”荣誉,说明我们国家一直在优化人才评价机制,重视事后评价,只要做出了贡献,国家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如果人生可以再来一次,我还会选择气象卫星事业。

  2002年,硕士毕业后,我只身前往郊区牧场,开启了我的人生事业。我的工作就从喂牛与清粪开始,当时因为条件有限,清理牛粪只能用铁锹铲、小车拉,一趟接一趟,一天下来,常常累得我腰酸腿疼。这让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心理落差极大,一度萌生打退堂鼓的念头。不过,我的内心还存有对事业的不甘与不舍,特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喝上奶、喝上好奶,我留了下来,并一次又一次地穿上胶鞋,套上工作服,走进牛棚……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每天思考和实践的都是如何让奶牛吃好、喝好、休息好。我坚信,只有健康的奶牛才能产出优质的牛奶。

  到了2015年,我所负责的牧场,平均每头奶牛一年单产牛奶已超过12吨。作为全国重要的牛奶供应基地,首农食品奶牛存栏9万多头,平均每头每年产奶11吨,比我国中等水准多4吨。不过,我国奶牛社会化服务还存在服务范围窄、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为了培养更多“懂牛”的人,我和同事来到一个个培训现场、一个个牧场,尽所能地推广最先进的奶牛养殖技术,使其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我还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北京牛奶质量一步步提升,直至超过欧盟标准的历程。

  过去码头作业都是人拉肩扛,现在已实现智能化操作集装箱。作为一名奶业科技工作人员,我会向身边的种业科研、畜牧业技能人员进行宣讲,鼓励更多高端技能人才投身种业研发创新,助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同时,我不断对大家说,如果把每件平凡的事都能做好、做漂亮,普通人合在一起就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在我的“牛倌”生涯中,我曾无数次直面艰难和挑战,由此,也获得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 等荣誉,并有幸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将积极做出响应党的号召,继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铸民族品牌,惠全国奶农”为己任,全力建设世界一流奶牛育种民族品牌,为全国奶农做点事,为做强民族种业出点力。

  我是一名“务林人”,我从事的森林旅业公众了解不多。我还是一个执着的人,我用30年的光阴将曾经的“冷板凳”坐成了如今的“热炕头”。在这个行当干了28年后,我获得了全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业突出贡献奖。我的感受是,耐得住向下扎根的孤独,方见得着生态繁茂的回报。

  30年来,我始终秉持“爱森林、懂森林、用森林”的理念,围绕森林旅游不断地学习研究和实践。我参与推动了山西森林公园地方性法规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参与考察、评审和论证了200多个文旅康养项目,为山西构建较为完备的“森林休闲公共服务体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森林旅游研究中,我结合国家政策方针,提出建立城郊森林公园、让城镇居民能就近享受绿色福祉的理念,并着力推动其进一步实现。如今的山西,城郊森林公园遍地开花,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在日益向好的环境中步步提升。

  近年来,我致力于推进森林旅游与自然教育、社会心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研学旅行等相融合,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理念,钻研生态林业的发展与实践应用,发表了《森林康养: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感》等文章。

  我所在的山西林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肩负着山西林业生态扶贫的使命与任务。开展扶贫工作5年来,公司在全省各市完成人工造林等建设任务,带动项目建设区参加造林务工的群众增收,帮助50余万贫困户脱贫致富。

  我想用树木的生长阶段分享我的人生感悟:坚定扎根,确立奋斗目标,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中;向上生长,物我两忘,全身心投入对目标的追求;光合效应,带着森林赋予的宁静与力量,笃行责任担当,让我们的事业绿树成荫、蓬勃生发。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德州齐河黄河河务局小八里管理段段长、高级技师 李涛:

  谈及黄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是滋养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对我而言,它还有一层特殊的含义——我生在黄河畔,长在黄河边。2012年,退伍后的我,跟随前辈的脚步加入了治黄大军,成为一名黄河水利人。

  最初,我的工作安排在距县城60多公里的潘庄养护队。那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住的是八十年代的老房子,取暖烧煤球炉,水管冻坏了得去二里地外取水。我们每天奋战在工程巡查、维修养护、防汛防凌的第一线,迎酷暑战严寒,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野外作业不仅单调乏味,而且异常辛苦,尤其是夏秋两季修剪草皮时,我背着近20斤重的割草机,还要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身上总是一层厚厚的灰泥,鼻孔里也全是黑色的粉尘。

  虽然艰苦,但我始终坚信,在基层一样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从始至终坚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刻苦钻研各类治黄业务知识与河道修防技能。2017年,在第五届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河道修防工决赛中,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出色的实操表现,我一举夺魁。

  在提高自身业务技能的同时,我也带动身边人一起学习进步。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我与同事们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来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作为一名基层管理段负责人,我团结干部职员积极开展工作,出色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各类青年理论学习和宣讲活动,为践行“黄河战略”贡献青年智慧力量。

  多年的工作生涯使我从一名养护新兵慢慢成长为业务熟练的黄河工匠,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工匠”等荣誉。于我,这是肯定,更是鞭策。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作为新时代的治黄青年,我们将接过老一辈的旗帜,扛起“建设幸福河”的重任,守好每一段坝岸,护好每一处堤防,为黄河安澜奉献青春力量。

  如果有一份工作需要每天和艾滋病人打交道,估计大多数人都会避之不及。如果这些病人还是罪犯,那又会怎样?

  2005年,陕西监狱系统唯一的男性罪犯艾滋病专管区在华山监狱成立,当时社会上从事专业治疗的医生本就不多,监狱系统更是空白。当组织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想:“这个活,总要有人干,作为员,作为人民警察,如果我推脱了,那就是逃兵。”于是我报了名。

  为了尽快上手新工作,我一有空闲就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并先后两次在西安唐都医院学习临床救治,在当时陕西省确定诊出的病例不到1000例的情况下,我获得艾滋病抗病毒独立处方权,成为陕西监狱系统“抗艾”第一人。

  回想监区接收的第一批艾滋病罪犯,他们缺乏法治意识和改造自觉,我目睹他们被家人放弃后的无助,望着他们乞求生存的眼神,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面对“艾滋病”这个顽敌,我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一个个危急关头,我和同事们提前启动预案、做好保护措施、及时服用药物。我已记不清多少次独自到医院做繁琐的检查,更难以承受在等待检查结果的半年里,家人殷切的关怀和孩子渴求亲近的眼神。我在等待中前行、在危险中坚守。

  常有人问我:“在高风险、高压力的岗位上,不觉得累吗?”我总会笑着说:“累,但值得。”我看到曾经绝望的病犯重拾生活的勇气,感受到自己医术和爱心的力量,我明白,我不仅在治疗疾病,更在重塑他们的灵魂。

  一些罪犯从“破罐子破摔”到积极改造,改造成功案例数不胜数,激励着我更加积极地工作。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助力病犯配合治疗、主动改造。从无经验可循的昨天,到积极创新的现在:我们形成了分类告知、医疗咨询、日常检测、临床治疗和实验随访等18项制度;我们为每一名病犯建立个人专档、定期开展检测、实施专策治疗;我们先后抽血取样千余份,开展30余起小手术,抢救危重病犯百余人次……20年,我们监狱零感染、零扩散、零职业暴露,虽然担子依然很重,但我们却越来越自信。

  我是一名台风预报员,至今在天气预报一线个年头。我的工作就是要提前对大家说,台风何时来、在哪登陆、有多强。因为台风影响到哪里,哪里就要转移人口,还可能要停工停学停市,一旦预报错了,损失不可估量。大家最想听的预报是“某年某月、几点几分将在哪里下多大雨”,越具体 、越准确越好。可报准天气没那么容易,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没办法做到预报100%准确,但是我们气象人一直在努力。

  有些台风是可以准确预报的,也有一些台风预报难度大,要一直分析和监测。2014年7月18日早晨,距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仅剩10多个小时,经过分析研判,我们准确预报“威马逊”将以超强台风在海南文昌翁田镇附近登陆。中国气象局随即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台风)最高的一级应急响应,海南省委决定立即转移翁田镇周边25公里范围内所有瓦房、危房内的群众。我们的预报为党和国家挽回了极大损失。

  我是跟着老一辈预报员成长起来的,他们爱岗敬业的点点滴滴我都看在眼里。现在我也是老预报员了,不能丢了好传统。小小的坚守和努力,让我赢得了同事的尊重,这也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我对台风心存敬畏和好奇,探索台风奥秘的过程让我很有成就感。在没有台风的季节,我们就做总结和研究,十多年来,我带领台风预报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台风预报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这是一个呼唤劳动创造、鼓励拼搏进取的时代。我将把取得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以更高的规定要求自己,在技术创新和服务提升上不断突破,为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快速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