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9年的国庆70周年阅兵中,无人机第一方队就有两架“高空高速隐身无人侦察机”经过了检阅,它们正是无侦8。
这款无人侦察可能会使用轰6外挂,直接从高空释放,然后在火箭动力下完成爬升到一定高度开始巡航的过程,等任务完成后“滑翔返航”,最后在常规跑道上自主降落。
从无侦8的整体设计来看,其采用了不同寻常的大后掠角,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个升力体。
由于其背部有隆起的机脊,腹部又非常平坦,这说明无侦8同时是一个高超音速滑翔体,主要以压缩升力为主要升力机制。
除此以外,无侦8的翼尖是双垂尾设计,后缘存在常规的舵面,机翼后缘也有常规的襟翼和副翼,这些特征使得军迷们猜测,无侦8可能具备大洋反航母作战能力。
在战时,无侦8能借助卫星引导,锁定航母的精确定位,将有关数据传输回本部,由本部下达发射东风21D一类反舰弹道导弹的指令,等航母被打击后,无侦8再进行战果核查,看要不要补射导弹。
我们得知道,高轨道卫星很适合海洋普查,但由于清晰度不太够,它又没办法辨识和确认航母;
而低轨道卫星倒是能够直接进行目标详查,可因为它无法在目标上空长时间留驻,以至于很难稳定跟踪和适时提供瞄准数据。
尽管目前像“全球鹰”这样的可超长时间航行的无人侦察机可以在卫星确定目标后保持跟踪,但它们存在飞行速度低且生存能力差的问题,很容易跟丢或者跟一段距离后直接被击落。
无侦8这样的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就不一样了,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赶赴目标区域,对目标进行追踪。
“M3的飞机(也就是可3马赫速度飞行的飞机)可在半个小时内前出到大概1500公里外目标区域,M4.5的飞机则只需要20分钟。而在最近一段时间里,航母的移动距离不超过10-15海里(18.52-27.78公里),完全在机载传感器的搜索范围以内。”
虽然中国官方并未公开无侦8的航速等关键性能数据,不过美国军方利用各种手段,推测无侦8平均速度可能就在3马赫左右,在极速状态下,甚至有可能达到5马赫,以5倍音速进行冲刺;
并且其飞行高度估计能轻松超过3万米,这就赋予了无侦8很出色的战场生存能力,让无侦8可以在大洋反航母作战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除了可用于大洋反航母作战,无侦8还可用于侦察中国台湾岛内的军事部署情况等。
以美军推测的无侦8平均速度为3马赫左右为参考,其要横穿大概长394公里的中国台湾岛,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只需要6.43分钟。
首先无侦8具有非常出色的隐身性,其蒙皮使用了相当先进的隐身涂料,再加上目测来看,无侦8的大小可能与美国洛马研发的D21无人侦察机相当,这种小尺寸天然有助于降低雷达特征。
还记得我们在前文有介绍无侦8“腹部又非常平坦”吗?这更有助于无侦8将入射的雷达波散射到另外的地方,逐渐增强自身隐身性能。
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隐身”对于“小尺寸的厘米波或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很有效”,但面对长波雷达时,是很难躲过其搜查锁定的。
这其实也是反常规隐身飞机作战的原理,一般战斗机会在长波雷达的引导下,抵近可疑目标进行侦察和锁定。
不过这并不代表长波雷达能帮助对付无侦8,因为无侦8的速度太快了,战斗机很难跟得上。
此外像“爱国者”一类的防空导弹,虽然号称“能拦截最高速度远超自身速度的目标”,但受限于导弹自身的发射机制,其要将无侦8打下来也相当困难。
其拦截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了目标会怎么飞,何时飞到可拦截区间,然后再将防空弹道导弹提前预设到目标必经之路的前方,等目标飞到可拦截区间后,正好被防空弹道导弹打下来。
但前文我们说了,无侦8是一个“高超音速滑翔体”,其最大的特点是轨道不可预测,自然也就难以被简单的防空弹道导弹打下来了。
至于那些具备一定机动性能的防空弹道导弹,于无侦8而言同样没什么太大的威胁,原因很简单——
这一类导弹的机动范围是有限的,“在远近方向上有一点余地,但在左右方向上很有限”,面对轨道不可预测的无侦8,同样起不到什么拦截作用。
【1】《晨枫:“爱国者”连导弹都能拦 为何打不下无侦-8?》 观察者网[2019.10.8.]
【3】《珠海航展|无侦-8首次亮相航展,可在临近空间飞行》 澎湃新闻[202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