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1星。天通一号01星是由航天科技(000901)集团公司五院负责研制的我国首颗移动通信卫星,被誉为“中国版的海事卫星”。
“其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进入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填补了国内空白。”分析人士介绍,天通一号01星可为车辆、飞机、船舶和个人等移动用户更好的提供语音、数据等通信服务,优点是终端的小型化、手机化。带上它,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可实时与家人朋友通话、短信、上网、视频交流等。
天通一号的研制是在2008年“5.12”地震后开始提上日程。汶川地震发生时,所有地面通信系统瘫痪,震区内外失去联系,仅靠几部移动卫星电话保持与外界沟通。而这仅有的卫星电话也是租用国外卫星电话链路,卫星电话在发生紧急事件时的全天候性和稳定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汶川地震后,国家提出要建设自己的移动通信卫星,第一个任务就是确保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的应急通信,填补国家军民用自主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空白。
据悉,为评估我国对卫星移动通信的市场需求,中国卫星(600118)通信集团公司派工作组赴浙江、西藏、海南、四川、新疆等地,对国家海洋渔业和渔政、减灾、应急等方面卫星移动需求来做调研。调研根据结果得出,未来10年内,卫星移动用户将达百万,对卫星移动通信链路的需求将达到近10000条。
我国自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以来,截至2016年8月,已发射150多颗人造卫星,在目前地球轨道上共计1400多颗正常工作的卫星中,来自中国的人造卫星占比超10%。此前,发射的卫星种类涵盖全球定位卫星、海洋侦察卫星、通用卫星、图像、光学、雷达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小卫星等,是名副其实的卫星大国,但在移动通信卫星上却是空白。此次发射的天通一号01星是我国第一次发射针对移动通信目的的卫星,但这只是覆盖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第一步。
2009年,时任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的芮晓武就表示,中国卫通将在未来5年内发射7颗通信卫星,这7颗卫星中,5颗为广播通信卫星,另外两颗为S波段移动通信卫星和L波段广播卫星。力争到2015年,拥有15颗在轨卫星。届时,将形成C、Ku、S、L、Ka等多波段的固定广播通信卫星、专用广播卫星、直播卫星、移动广播卫星和移动通信卫星。而后S波段移动通信卫星开始立项,成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移动通信卫星系统也只是构建应急通信的一环。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建设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也是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终端组成,空间段计划由多颗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组成。
目前,天通一号01星系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地面业务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负责运营,将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共同构成移动通信网络,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601099)、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用户更好的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移动通信服务,支持话音、短信息和数据业务。
而按照我国应急通信发展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高效应急通信系统,进一步强化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在充分的利用好国外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同时,积极促进我国自主卫星移动、宽带通信系统建设工作。
据悉,我国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最终用户十年内将超300万,服务范围涵盖灾难救援、个人通信、海洋运输、远洋渔业、航空客运、两极科考、国际维和等方方面面。此前,我国往往需要租用国外卫星电话。
随着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速度日益加快,卫星移动通信作为国产信息化建设的支柱,充当着重要角色。我国迫切地需要在军队和行业应用领域自建卫星通信系统。
“行业及个人应用,上升空间巨大。”分析人士指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为应急救灾、偏远地区、特殊行业及特殊人群进行服务。另外,渔业渔政、远洋航行,航空交通管理市场潜力也需要挖掘。在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发展中,军民共用卫星移动通信将成为新热点,用户容量、产业规模将上一个大台阶。
另外,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建起一个全天候、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卫星系统与导航系统融合,形成的终端产品更能解决国防领域需求,摆脱终端单一功能缺陷,导航及通信融合或成为趋势,将有效提升北斗导航及卫星通信单项产品订单量。
我国在从“卫星大国”向“卫星强国”迈进过程中,上述分析师指出,卫星相关上市公司将充分受益于卫星市场空间的扩大。移动通信卫星的发射,将带动卫星制造、卫星芯片、通信系统、地面设备、卫星运营服务等行业和公司高速成长。
目前,整个卫星移动通信产业链上从卫星、地面站、系统平台,到芯片、模块及终端都在加速推进中。甚至中国电信集团也正在研制一款具有特殊移动通信业务的手机。参照海外海事卫星情况,国产卫星移动通信终端规模应在百亿元以上,而运营规模未来有望达到数十亿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