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爆发新一轮冲突。时至今日,战火持续已经一年。这一年,加沙地带人道危机前所未有,战争惨剧骇人听闻;冲突外溢效应持续蔓延,从黎巴嫩到叙利亚、从也门到伊朗,地区热点交织共振。在这场冲突延宕一周年之际,回顾梳理战事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其中出现的新战法、新技术,有助于洞悉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
10月6日,在加沙地带北部杰巴利耶,一名男子站在建筑废墟上。(资料图片)
最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地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军事强国的态势感知能力大幅增强,获取情报信息的效率有了质的提升。然而,通过新一轮巴以冲突观察,这依然无法彻底改变战争的不确定性。
此轮巴以冲突爆发前,以色列在和加沙接壤的边境地区修建了长65公里、高8米的高科技隔离墙,在太空部署了“地平线”等侦察卫星,在互联网空间使用“黑鹰眼”等黑客软件实时监控可疑通信,可以说在巴以之间构筑了一道道立体多域的“观察哨”。
为对抗以色列的高科技情侦监网络、实现突然袭击,哈马斯采取了一系列反侦察反监视措施。一方面,哈马斯对突袭行动严格保密,只有极少数核心成员掌握行动计划;另一方面,哈马斯将行动时间定在10月7日,既是为了纪念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因为这一天是犹太民族的安息日,以色列军队的战备相对松弛。为逐渐增强突然性,哈马斯将袭击发起时间选在凌晨,多个以军岗哨来不及反应就已失守。哈马斯成功实现奇袭表明,再先进的情侦网络也有盲区死角,通过严格保密、战场欺骗、战法创新等方式,依然能够发起令对手措手不及的战争。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军为提高作战效能,大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启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
据媒体披露,以军的这一作战模式大致分为5个步骤:第一步,使用“薰衣草”等AI系统识别标记武装组织成员;第二步,依托“爸爸在哪里”系统追踪被标记人员,锁定其住所;第三步,由人工情报分析师对目标进行审核;第四步,由“火力工厂”软件根据目标性质和特征自动完成武器匹配和弹药量计算,并对目标进行攻击排序;第五步,作战飞机根据“火力工厂”下发的指令实施打击。
分析人士指出,AI系统的识别能力并不绝对准确,会给平民带来非常大伤害。以色列新闻媒体报道说,以军方人士称他们有时在决定发起攻击前只有20秒来“审核”人工智能“推荐”的袭击目标,且军方高层鼓励“自动批准”AI系统提供的击杀名单,“即便他们清楚该系统存在约10%的错误概率”。有有经验的人指出,新一轮巴以冲突表明,新技术某一些程度上正在支配人类,“自主战争已不再是未来的设想,它已经到来,并且后果令人恐惧”。
城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本轮巴以冲突中,由于交战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哈马斯主要依托城镇坚守,使得城市成为双方的主战场。
哈马斯对城市作战预有准备,瞄准以军弱点进行灵活机动作战。在兵力编组上,以多人战斗小组为基本作战单元,分散于不同街区独立作战,对以军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在武器使用上,优先使用RPG-7火箭弹、反坦克导弹等,攻击以军坦克和装甲车辆薄弱部位。在战术运用上,利用坚固建筑物和地道网实施城市游击战,采用伏击、狙击等战法,且打了就跑,令以军防不胜防。此外,哈马斯还采取围点打援、陷阱诱杀等方式,给以军造成了较大伤亡。
通过利用城市特有的环境,哈马斯有效削弱了以军的空中侦察优势、精确火力优势和装甲防护优势,在与以军周旋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以军王牌部队戈兰尼旅,就因对城市作战“水土不服”,导致战损过高被迫退出战斗。巴以双方的拉锯战显示,今时今日,城市仍是战争中进攻方难啃的硬骨头、防御方的铠甲。
2014年以军实施“护刃行动”后,美国兰德公司总结出3条经验,其中2条与提升认知战能力相关。此轮巴以冲突中,双方均格外的重视认知博弈,使用多种策略手段开展认知攻防。
以色列利用其与西方媒体亲近的优势,第一时间向外界披露哈马斯发动袭击的消息,反复渲染以色列军民被劫持的画面,强化自身“受害者”形象,为实施报复行动制造“合法性”。发起报复行动后,以色列指责哈马斯以平民为人盾发动袭击,为轰炸行动提供“合理性”;利用社会化媒体大量推送以军行动报道,争取国际社会支持;采取物理断网、技术屏蔽、限制采访等方式,对加沙地带实施信息封锁,阻止不利信息外流。
哈马斯作为弱势方,将认知战作为非对称作战的重要手段。突袭行动成功后,哈马斯第一时间在“电报”等社会化媒体上传战斗视频,此后定期发布伏击、狙击以军的视频画面,展示作战能力,提振反以反美力量士气。同时,哈马斯不断重申突袭行动是“对以色列压迫的反抗”,旨在“争取巴勒斯坦民族真正独立”,并专门发布《阿克萨洪水行动报告》,全面阐释行动理由。此外,哈马斯还通过半岛电视台等阿拉伯媒体广泛报道以军行动造成的平民伤亡。
如今,以军行动在加沙地带所导致的空前人道主义灾难世人皆知,美国公开要求以色列保持克制,英国等欧洲国家暂停向以出售武器,玻利维亚等国与以色列断交或撤回大使,联合国大会高票通过决议要求以结束对巴领土非法占领……这些事实凸显了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的被动、孤立。
据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最新统计,过去一年,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巴方约4.2万人死亡、近10万人受伤。这就是说,冲突造成的巴方死伤人数占加沙地带总人口超过6%,其中巴方死亡人数特别是平民死亡数量超越历次中东战争。
一年来的冲突事实带给世人的最大启示是,武力不能带来安全,更无法通往和平,实现真正的和平,必须彻底放下以武力解决争端的执念。立即实现持久停火,是加沙民众的迫切期盼,也是国际社会的压倒性共识。落实“两国方案”是终结中东“暴力循环”的唯一可行出路。战争考验人类的良知与正义,和平需要各国的智慧与决心。所有热爱和平、主张正义的国家应当加大劝和促谈的努力,一同推动战火早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