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省“科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入围项目名单公示(公示结束)
关于延长2024年湖南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财政奖补申报时间的通知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鼓励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十条支持措施》通知
王俊鸣(本报驻联合国记者):2001年最为辉煌的生物学成就当属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测定,它成为科学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借助于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方法,后基因组时代序幕随之拉开,人类基因组、蛋白组研究以及药物开发已经或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2月12日,中、美、英、日、德、法等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两大科研小组分别发表在《自然》与《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宣布了多项研究成果,包括:人类基因数只有3万个左右,人类基因密码的差异不到0.1%等内容。这些“惊人发现”将为基因治疗和基因药物的研究带来空前的机遇。此外,目前已有60多种生物体包括若干致病微生物成为科学家绘制基因组图的对象。蛋白组研究开始步入确定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阶段。包括塞莱拉公司在内的不少公司已在蛋白组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建立了人类蛋白质数据库,并绘制了蛋白质联接图等。同时,蛋白组研究方法成为生物技术公司关注的热点。8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被称为蛋白质组芯片的新型生物芯片,利用它可判断蛋白质性质,有望大大简化鉴定蛋白质功能的工作。
此外,在功能基因研究方面,长寿基因、记忆基因等不断被发现。8月,美国科学家在人体第4染色体上发现了长寿基因区域,为研制开发模拟该基因功能防治老年病的药物奠定了基础,是利用生物技术延长人类寿命的重大突破。9月,美国科学家发现关键的记忆基因RAB3A,将有利于在单细胞水平上了解记忆机理和研制相关药物。
干细胞研究在2001年进入活跃期,但由于在某一些程度上与“克隆人”同样触及到生命道德伦理问题,故引起了广泛争议,且颇受关注。首先是干细胞来源方面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包括从胎盘、普通细胞,血液,甚至会出现准备从首例克隆人体胚胎提取干细胞的做法。4月,美国一家公司开发出从胎盘中提取大量干细胞的技术,据称获取的干细胞比从脐带中获取的多出将近10倍,而且与脐带和骨髓中的干细胞相比,更能发育成多种组织,且不太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8月,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不用胚胎就可将普通细胞成功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提取成人患者细胞,将其转变成早期胚胎未分化干细胞状态,再变成特定细胞如心肌细胞等,然后移植到患者体内。美国芝加哥西北纪念医院从两名克罗恩氏病人的血液中提取出成人干细胞,重建患者受损的免疫系统获得成功。目前已有多家医院正在试用这种新疗法。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11月25日宣布,利用克隆技术首次培育出含有6个细胞的人类早期胚胎。尽管该公司强调此项研究的目的并非为了克隆人,但是还是遭到各界批评。
另外,美国政府决定有限度地支持人体胚胎干细胞。布什总统8月宣布,将资助对现有60多种胚胎干细胞序列进行研究,不允许制造或再破坏胚胎。由于“克隆人”挑战生命伦理,将被立法禁止。美国国会众议院7月通过法案,禁止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行为,该法案得到布什支持,一经参议院通过即可形成法律。
郑晓春(本报驻伦敦记者):2月15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研究之后发现,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只有3-4万个基因,而远不是以前认为的10万个。此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从细菌身上获得了数百个基因,这表明,除遗传因素外,外因对人的发展也起了关键作用。通过基因测序,科学家还判明了142万个称为单核甘酸多态性的微小差异。据称,世界上的人们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人类遗传信息中的这些微小差异造成的。但这种差异在人类基因组中仅占很小一部分,人类99.8%的遗传物质都是相同的。
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人类第20对染色体基因测序任务完成。现在科学家共完成了3对人类染色体的完整图谱。在此之前,科学家已完成了人类第21和22对染色体的基因测序任务。人类第20对染色体是迄今破译完成的最大染色体。科学家共破译了6000万个遗传密码,发现了720个基因,这中间还包括与糖尿病、肥胖症和变种克雅氏病等疾病有关的基因。此外,科学家还发现,有37%的人在这一染色体中有多余的“垃圾DNA”,同时也可能有未知功能的特殊基因。
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总裁努尔斯爵士、英国癌症研究所的亨特教授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医学教授哈特韦尔共同获得2001年诺贝尔医学奖。他们都对细胞再生的课题作了多年研究,试图找到抑制癌细胞繁殖的途径。这是1993年以来英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为加强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英议会上下两院经表决通过一项法案,对现行有关人类胚胎研究的法律做修改,允许科学家利用人类胚胎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性克隆研究。同时,英国卫生部还针对现行法律中的漏洞,于11月推出一项紧急立法,明确禁止克隆人,为人类胚胎研究确定了法律界限。这是人类首次以立法的方式对克隆人类胚胎问题进行规范,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针对意、美科学家准备克隆人的计划,英国科学家3月警告说,自克隆羊多莉出生后,克隆技术虽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上还不成熟。现在动物克隆的成功率还很低,在能预见的将来,这种情形不会改变。即使有百分之几的克隆胚胎能够存活,常出现体型过大、免疫系统失调或肾、脑畸形等问题,都轻易造成克隆动物的非正常死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克隆人是十分危险和极不负责任的。
一个由英、美、法、瑞士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培育出一种转基因鼠。这种鼠的体内带有一种特殊基因,能抑制大脑中一种信号蛋白质的功能。这种蛋白质是长久记忆的天然抑制剂,它可加速电信号在大脑中消失的速度,使其携带的信息无法在大脑中长久储存。这一成果将有利于人们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大脑的记忆和学习过程。
1月,伦敦哈默史密斯医院和伦敦帝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经过6年努力,开发出一种可定向摧毁血癌细胞的免疫细胞。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称为WT1的基因在引起血癌的细胞中显得过于活跃,成为寻找这种致癌细胞的明显标志。根据这一发现,他们开发出一种相应的免疫细胞。这种免疫细胞可以寻找携带WT1基因的细胞并将其摧毁,而不会对健康组织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是人们在治疗血癌及其它癌症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眼虹膜识别系统,他们先将扫描的眼虹膜图像转化为一系列三维等高线图形,然后再将这一些信息压缩成2048位的数字代码。当进行身份鉴别时,只需将扫描的待检测者的眼虹膜图像与事先储存的数字代码相对照,即可判明身份。使用该系统来进行身份鉴别,比指纹、面部和语音识别系统更快捷、准确。
英国科学家新开发的一种疟疾疫苗在非洲通过第一阶段人体实验。这种疫苗分三次注射。研究显示,首次注射5个月后再次注射时,在疟疾流行季节,注射疫苗者受感染的程度减少了34%。一年后再次注射时,受感染者减少了47%。研究之后发现,每次注射的前两个星期,这种疫苗的效率可达70%,这表明进一步改善其效能是可能的。
吴仲国(本报驻东京记者):在后基因时代,遗传基因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资源,这种资源可派生出许多新企业,开发出许多新产品,潜藏着巨大的市场和财富。
2001年,日本对基因研究的拨款由2000年的640亿日元增加到983亿日元,计划5年内在3万余个有用蛋白质中破译出3000个。为此,以理化学研究所为核心,日本又建起横浜研究所,专门进行蛋白质立体结构及功能的破译。日本的核磁共振新设施和超光环8大型放射光设备将给研究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另外,文部科学省还把蛋白质结构研究费由2000年度的59亿日元提高到2001年度的100亿日元。在日本,基因信息资源与各大制药公司联系密切。13家大制药公司2001年度的研发经费比上年度增加了6%,总额达6000亿日元。
日本还成功破译了0-157病原性大肠杆菌的全部基因,同时参与了人体第8号、第11号、第18号染色体的基因破译工作。此外,还发现了1万多个老鼠遗传基因及控制食欲和寿命的多种人体基因。
2001年,日本接着来进行克隆和ES细胞的研究,同时明确反对克隆人。在人造皮肤、心肌薄膜、血管再生等方面都取得了好成绩。
倪永华(本报驻柏林记者):2001年是德国的生命科学年。生命科学研究得到明显加强,政府对该研究的投资突破10亿马克,项目投资2.5亿马克,占总投资的20%。新成立的生物技术企业比往年多,在研究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如对疯牛病和癌症等的研究。
德国政府在基因研究方面的投资增加了约300%,如此高的政府投资,世界上除美国外绝无仅有。政府的高投入主要是为了将人体遗传基因解码和开发出更多的新药与疗法。
王心见(本报驻多伦多记者):2001年,加拿大在医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大进展。加拿大艾滋病专家、多伦多大学的麦克唐娜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肯尼亚内罗毕对艾滋病进行长期研究后发现,艾滋病与人类的白细胞抗原之间可能有内在联系,并研制出一种新的抗艾滋病疫苗,为人类战胜艾滋病带来了新希望。蒙特利尔大学培养出一种针对B6-DOM1蛋白质的免疫T细胞,找到了治疗白血病及癌症的新方法。
2001年1月,133个国家的代表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生物技术贸易会议上达成生物产品安全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各国在进口转基因产品时,能要求出口商提供所销售产品的有关信息,以便消费者作出选择。另外,各国有权基于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限制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这是管理转基因农产品诸如种子、食品和动物等方面的第一个国际协议。加拿大是世界上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大国之一,在转基因技术上有很多独到之处。
李彬(本报驻比勒陀尼亚记者):6月29日,南非开普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从3万个基因中筛选出了导致人类视网膜炎色素病变的基因,命名为RP13,该发现对诊断和治疗人类视网膜炎病变将发挥重要作用。
7月3日,南非医学研究理事会宣布,将进行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这是南非第一次开展这种试验工作,该试验所用疫苗由南非和美国共同研制,如果试验成功,5-7年后人类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能力。
11月30日,南非Ⅱ型糖尿病早期诊断研究取得突破,新方法通过测定6周血液中葡萄糖的平均含量和测定血液中前胰岛素与胰岛素的比值来诊断糖尿病,结果更准确,更易于早期治疗。
兰克(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以色列耶路撒冷的泽德克医院发现了导致乳腺癌发病的重要的条件,即BRCA2基因发生了变种。
两位前以色列科学家7月初在欧洲人类生殖和胚胎学会上分别公布了各自独立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找到了一种无精生育技术,只要提取人体任何一个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就可使卵子受孕。未来孩子的诞生可无须父亲,只需两位母亲即可做到,专家觉得其意义将超过克隆。
以色列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以碘为主要成分的水溶性聚合制剂,能阻止芥子毒气的伤害。在动物试验中观察到,经这种碘聚合体的保护,暴露在芥子毒气中15分钟,动物组织受到的损伤可减少一半左右,30分钟后仍有明显治疗作用。
3月,以色列官方否认了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婴儿将在以色列诞生的传言,重申以色列议会已通过5年内不得克隆婴儿的提案。
王江(本报驻莫斯科记者):2001年,俄罗斯在生物和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发明了片剂胰岛素。石化合成研究所和化学所科学家一起努力,研制出了片剂的胰岛素药剂———胰岛素药片“蓝素林”。它是以一种高分子水凝胶为基物,同卵类粘蛋白巧妙接合在一起的复合物,能安全通过人体消化器官而完好地进入血液发挥效用。它彻底改变了用药方式,意味着糖尿病患者为打针发愁的时代快结束了。“蓝素林”的临床试验已接近尾声,疗效类似针剂。
癌症生物疗法有突破,锥体虫“克鲁兹”有几率会成为癌症克星。“克鲁兹”是一种单细胞鞭毛虫,通常喜欢寄生在心肌细胞内,少部分寄生在肝脏、肾脏里,还有更少部分会窜到脊髓、大脑、脾及淋巴结中。科学家在感染“克鲁兹”的白鼠体内“嫁接”了恶性肿瘤,结果发现“克鲁兹”大规模地扑向癌细胞,使恶性肿块大大缩小。科学家说,“克鲁兹”抗癌治癌的药理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研究,但由此而建立的生物疗法可能得到快速应用,该疗法将比放疗、化疗更有效。
研制出抗病毒遗传“地雷”。俄科学院物理化学医学研究所、分子遗传研究所和病毒学研究所合力研制出一种新型抗丙型肝炎病毒疫苗,科学家称其为抗病毒遗传“地雷”。当丙型肝炎病毒侵入肝脏细胞并遇到事先“埋藏”的“地雷”,该地雷会被引爆,细胞会被“炸死”,入侵者也将同归于尽。科学家对抗丙型肝炎病毒疫苗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根据结果得出,疫苗本身对正常细胞没有危险,它只是伺机捕获来犯的丙型肝炎病毒,一旦与来犯者遭遇,它将像地雷被引爆一样被迫大量繁殖,快速生产毒素杀死被感染细胞。
兰克: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院11月宣布,成功研制出了世界第一台超微型DNA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只有一支普通试管的一万亿分之一大小,运算速度约为每秒10亿次,精确度可达99.8%。这种新型的超微DNA计算机的输入、输出和软件等都由DNA分子制成,可在生物体内储存和处理信息代码,完成普通计算机的全部功能。如果被植入人体细胞,只需要极少的能量就可以运行。虽然目前这台DNA计算机的功能还最简单,但给DNA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带来了美好前景。
《耶路撒冷邮报》网络版今年5月启用广告制作新技术。网络版的读者可将自己感兴趣的广告存到特定文件夹中留待以后阅读,而无需再像以前那样一旦点击便被带进广告页面中去。该技术研发企业认为,目前网络广告并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它使浏览者必须停下手中的工作进入广告页面。新系统改变了互动广告技术,使消费的人可以像对离线广告一样把在线广告收集起来,以便查阅。
倪永华:德国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根本原因是提高就业率和开拓新的市场。为此,德国政府在该领域的投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加幅度约14.1%。发展重点是建设IT基础设施,即服务于科研、经济、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网等。发展有技术创新的网络,为未来医疗、教育、交通、环境等服务。
吴仲国:2001年1月6日起,日本开始实施《IT基本法》。它站在国家的高度,从教育、科学艺术、医疗护理、就职、企业、环境、生活、交通、社会参与、行政等10个方面定义了未来知识创新型社会的蓝图,规定了建设超高速网络、完善电子商务法规及环境、实现电子政府、培养IT人才等4大任务。
2001年日本的移动通信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第二代PDC的普及,完成了第三代IMT-2000的实用化。手机正从单纯的通话工具转变为通话和数字通信并用的工具,手机上网、手机可视电话已进入社会生活。移动通信正在向第四代发展,其重要任务是加大数字通信的容量,统一世界的制式,实现大容量移动通信的全球通。
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和电信业的改革,日本的信息通信持续不断的发展,2001年初上网人数已突破4470万,普及率超过35%,利用高速网的人已突破100万。目前日本人均计算机普及率为世界第19位,网络普及率为第21位,手机普及率为第17位,电子商务的渗透率为第30位。
从IT硬件维修、软件维修、IT咨询、业务软件开发、应用管理、信息处理、教育研修等7个方面看,2001年日本的市场规模增加了7.2%,达7.8305万亿日元。预计2005年年均增长率可保持7.4%,市场规模可达10.46万亿日元。
此外,日本在光通信、节能LSI、量子信息通信、超级并行机及超级计算机的小型化上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王俊鸣:随着因特网进一步深入社会,电子政府、网上医疗等网络应用项目开始风靡全球。从技术上说,因特网的发展呈现出从窄带到宽带、从有线到无线、从固定到移动等特点,宽带、蓝牙等新技术在改变网络的同时,也给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产业带来极大的冲击。
纳米分子电路引人注目,标志着分子电子学取得重大进展。2001年,纳米分子电路荣登美国《科学》杂志十大科学成就榜首。若干个科研小组开发出连接纳米晶体管、纳米级导线和纳米级开关的分子水平电路,这将有利于未来开发具有广泛用途的超小型计算机。
8月,IBM公司用单分子碳纳米管制成世界上最小的逻辑电路。11月,贝尔实验室利用单个有机分子制造出世界上最小晶体管,大小只有针尖的1000万分之一,这将导致更小、更强芯片诞生。
计算机芯片继续“奔腾”,性能更好的芯片不断推出。4月,IBM推出新系列的网络芯片,生产商可以据此开发对自己最合适产品的芯片,而不再受标准芯片的限制,可设计制造出体积更小、耗电更少、成本更低且具有联网功能的电子科技类产品。6月,美国先进微设备公司开发出一种32位的快速存储芯片,能够重写数据,在断电情况下保存数据,有望取代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10月,IBM宣布将在2002年推出一种名为POVERPC405LP的新型微芯片,其耗电量仅为目前市场销售芯片的1/10,且有更强大的声音识别和数据加密能力,可大大延长便携电子科技类产品的电池寿命。
超级计算机及其网络即将诞生。6月,IBM研制出世界上功能第二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理论运算速度每秒达3.8万亿次,将用于全球气候模型、蛋白质、环境和生物学研究。8月,IBM宣布了其超级巨型计算机“蓝色基因”研制计划,拟用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00万亿次的芯片,在5年内完成世界上运算能力最强的巨型计算机的设计安装工作,为科学家分析研究从人类基因到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各种复杂课题提供强有力的武器。此外,IBM还在研制一种能被众多科研单位和科学家同时使用的超级计算机网络,其设计运算速度为每秒13.6万亿次,其存贮能力将达600万亿字节,能通过因特网把分散在各地的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使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共享资源。
网络安全继续成为政府与企业关注的热点。美国司法部7月宣布,建立9个特别安全分队来从事反黑客、反病毒和保护软件版权等计算机安全问题工作。7月,戴尔电脑公司向因特网安全软件制造商“圣地”公司投资开发反黑客软件,以抵御黑客的攻击。政府还要求军民联防迄今对互联网威胁最大的病毒“红色代码”,以遏制其在网上蔓延。
此外,在保住公司不被分拆后,微软公司于秋季推出新一代操作系统“视窗XP”,其新增功能包括MSN即时信使软件、“探索者”因特网浏览器6.0版、防火墙安全程序、新版本媒体播放器和遥控程序等,向消费者再次展示了微软的软件实力。
吴仲国:纳米技术是日本科技领域的一个强项。新的《日本科技基本计划》、《2001年度科技重点指针》都把纳米技术放在重点位置。在日本许多地方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所都进行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的开发研究。
日本文部科学省计划建立10个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投资100亿日元,挑选10位学术带头人,每个人领导一个中心,每个中心下设5个研究组,切实落实国家的纳米技术战略。在纳米材料开发中,最大的成就是巴基球和纳米管的廉价批量实用化生产。过去全世界巴基球年产不过100公斤,而三菱化学公司的新生产法可使年产达1500吨,每克价格由数千日元降至几十日元。在纳米管开发上,NEC、伊势电子工业、大阪煤气、东芝、索尼、日进纳米技术等公司都有自己制造纳米管的专利,三菱化学、石川岛播磨重工、丰田汽车等也在申请自己的专利。有了大量的纳米管,新一代的FED电视、燃料电池、贮氢材料、高性能树脂和传感器等就会有一个大发展。目前日本已开发出碳纳米管燃料电池,用碳纳米管线圈开发出了电子枪。日机装公司开发的纳米管廉价批量生产法,每小时每台电炉可产纳米管500克,每克价格从原先1万日元降至100日元。
在新材料领域,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野依良治因研究光学异构体并成功地把研究成果和企业应用紧密相结合而荣获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这对日本未来50年内造就30名诺贝尔获奖者的计划无疑是一个鼓舞。此外,日本还开发出世界上强度最高的镁合金,为新型家电、机器人和人造卫星的制造提供了完美的材料。
张孟军(本报驻华盛顿记者):美国2月宣布启动“国家纳米科技计划”,2002年财政年度为之拨款5.19亿美元。美国政府认为,今天的纳米技术就像50年代的晶体管一样,其科研和工业化应用将进一步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为美国培养新世纪的技术人才,增强美国的国际竞争力,节约世界资源和能源,保证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开发未来微型武器的技术基础和国防工业的未来。该计划将优先支持5个方面:基础研究、创新性应用项目、10个纳米中心(已建成6个)和网络、基础设施、人才教育培训与培训、研究纳米技术所引起的伦理、法律及社会问题。
美国2001年的重大新技术突破有以下几项:发明了抗菌新涂料。这种特殊的杀菌涂料有望用于玩具、计算机键盘和电话等一系列器具的表面,使日用品具备杀死致病微生物的能力;发现了可与玻璃结合的化合物。科研人员发现,一种硅烷化合物能够粘在磷酸盐玻璃表面,形成一个单一分子层或多分子层。这一涂料能保护玻璃表面,将腐蚀减少到最小程度。这一发现对于提高玻璃的抗腐蚀性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制造出世界最小的纳米激光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制出世界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该激光器比一根头发还细1000倍,能发射紫外光,且能将蓝色光变成远紫外光。研究人员说,该激光器可在室温下工作,最终可能用来制造一些器件,这一些器件可用来鉴别化学物质、增加计算机磁盘存储能力及制造光计算机。
王江:俄罗斯圣彼得堡“别拉”造船厂研制出一种新型救生艇,它是由一种高强度材料制造成,带有舷窗,拥有航行动力设备,内部安装有安全座椅,座椅上带有安全手,能把人牢牢抱住,以防逃生入水时受到伤害。该救生艇能从十几米高度弹入水中,并能自动调整状态,即船底朝下,尔后通过启动自身装配的动力装置迅速离开事故海域。该救生艇一次能够运载18人,可取代现有舰艇救生设备。
高压物理所科学家在高温度高压力条件下研究碳-60球状结构变化时得到了有机强磁性材料,当时的条件为:压强6万个大气压,温度700-800摄氏度。这种磁性材料在230摄氏度时仍具有磁性。这为制造超强超硬非金属磁性材料开辟了前景。
郑晓春:早在上个世纪,英国科学家埃内斯特·卢瑟福就发现,当硫化锌受到阿尔法粒子轰击时会发出闪光,根据这一效应,英国仪器咨询公司的科学家对军用夜视镜进行了改进,使其对硫化锌发出光波的波长变得更加敏感,戴上这种眼镜,人们就可像看黑暗中的光芒一样,清晰地看到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微弱核污染,对环境监视测定有实际意义。
3月,萨里大学霍姆伍德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使硅片发出光束。实验中,科学家用硼离子轰击硅薄膜,使其形成可限制电荷载体的环形区域,当电荷载体受限于这种狭小的区域时,阻碍其发光的因素即受到抑制,从而发出光束。这一突破意味着,将来电脑芯片将以光而不是电来传送信号。(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