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利用电磁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速度和其他特性的军用电子装备。“雷达”一词是英文RADAR的音译,原意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雷达具有发现目标距离远,测定目标坐标速度快,能全天候使用等特点。因此在警戒、引导、武器控制、侦察、航行保障、气象观测、敌我识别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成为现代战争中一种重要的电子技术装备。
利用电磁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速度和其他特性的军用电子装备。“雷达”一词是英文RADAR的音译,原意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雷达具有发现目标距离远,测定目标坐标速度快,能全天候使用等特点。因此在警戒、引导、武器控制、侦察、航行保障、气象观测、敌我识别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成为现代战争中一种重要的电子技术装备。
用于警戒和引导的雷达主要有:①对空情报雷达。用于搜索、监视和识别空中目标。它包括对空警戒雷达、引导雷达和目标指示雷达,还有专门用来探测低空、超低空突防目标的低空雷达。②对海警戒雷达。用于探测海面目标的雷达。一般安装在很多类型的水面舰艇上或架设在海岸、岛屿上。③机载预警雷达。安装在预警机上,用于探测空中各种高度上(尤其是低空、超低空)的飞行目标,并引导己方飞机拦截敌机、攻击敌舰或地面目标。它拥有非常良好的下视能力和广阔的探测范围。④超视距雷达。利用短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跳跃传播,探测地平线超视距雷达工作原理示意图)。它能及早发现刚从地面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见洲际导弹)和超低空飞行的战略轰炸机等目标,可为防空系统提供较长的预警时间,但精度较低。⑤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用来发现洲际、中程和潜地弹道导弹,并测定其瞬时位置、速度、发射点、弹着点等弹道参数。
用于武器控制的雷达主要有:①炮瞄雷达。用于连续测定目标坐标的实时数据,通过射击指挥仪控制火炮瞄准射击。有地面型和舰载型。②导弹制导雷达。用于引导和控制各种战术导弹的飞行。有地面型和舰载型。③鱼雷攻击雷达。安装在鱼雷艇和潜艇上,用于测定目标的坐标,通过指挥仪控制鱼雷攻击。④机载截击雷达。安装在歼击机上,用于搜索、截获和跟踪空中目标,并控制航炮、火箭和导弹瞄准射击。⑤机载轰炸雷达。安装在轰炸机上,用于搜索和识别地面或海面目标,并确定投弹位置。⑥末制导雷达。安装在导弹上,在导弹飞行的末段,自动控制导弹飞向目标。⑦弹道导弹跟踪雷达。在反导武器系统和导弹靶场测量中,用于连续测定飞行中的弹道导弹的坐标、速度,并精确预测其未来位置。
用于侦察的雷达主要有:①战场侦察雷达。陆军侦察分队用于侦察和监视战场上敌方运动中的人员和车辆。②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地面炮兵用于侦察敌方火炮发射阵地位置,测定己方弹着点的坐标,以校正火炮射击。③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用于测定地面或海面的活动目标,并测定炮弹炸点或水柱对目标的偏差以校正地炮或岸炮射击。④侦察与地形显示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用于侦察地面、海面的活动目标与固定目标和测绘地形。它采用合成孔径天线,具备极高的分辨力;所获得的地形图像,清晰度与光学摄影相接近。
用于航行保障的雷达主要有:①航行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用于观测飞机前方气象情况、空中目标和地形地物,以保障飞机安全飞行。②航海雷达。安装在舰艇上,用于观测岛屿和海岸目标,以确定舰位,并根据所显示的航路情况,引导、监督舰艇航行。③地形跟随与地物回避雷达。安装在飞机上,用于保障飞机低空、超低空飞行安全。它和有关机载设备结合起来,可使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安全高度,自动避开地形障碍物。④着陆(舰)雷达。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用于引导飞机安全着陆或着舰。通常架设在机场或航空母舰甲板跑道中段的一侧。有些雷达上还装有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用于判定所发现目标的敌我属性。它由配属于各种雷达的询问机和安装在己方各种飞机、舰艇上的应答机(或询问应答机)组成,以密码问答方式完成对目标的识别。
用于气象观测的气象雷达,可探测空中云、雨的状态,测定云层的高度和厚度,测定不同大气层里的风向、风速和其他气象要素。它包括测雨雷达、测云雷达、测风雷达等。此外,按雷达架设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面雷达、机载雷达、舰载雷达、导弹载雷达、航天雷达、气球载雷达等。按工作频段不同,可分为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按发射信号形式不同,可分为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脉冲压缩雷达等。
按天线波束扫描控制方法不一样,可分为机械扫描雷达、机电扫描雷达、频扫雷达和相控阵雷达等。
简史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许多国家开展了对雷达的研究。1936年,英国人R.A.沃森-瓦特设计的“本土链”对空警戒雷达,部署在英国泰晤士河口附近,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该雷达频率为22~28兆赫,对飞机的探测距离可达 250公里。到1941年,沿英国海岸线部署了完整的雷达警戒网。1938年,英国又研制出最早的机载对海搜索雷达ASV MarkⅡ。同年,美国海军研制出最早的舰载警戒雷达XAF,安装在 “纽约”号战列舰上,对飞机的探测距离为137公里,对舰艇的探测距离大于20公里。在此期间,苏联、德国、日本等国也各自研制出本国的雷达用于战争。
20世纪40年代,由于微波多腔磁控管的研制成功和微波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微波雷达。它具有测量精度高、体积小、操作灵活等优点,因而雷达的用途逐步扩大到武器控制、炮位侦察、投弹瞄准等方面。美国在1943年中期研制成最早的微波炮瞄雷达AN/SCR-584,工作波长为10厘米,测距精度为22.8米,测角精度为0.06度,它与指挥仪配合,大幅度的提升了高炮射击的命中率。1944年,德国发射V-1导弹袭击伦敦时,最初英国击落一枚V-1导弹平均需要发射上千发炮弹,而用这种炮瞄雷达后,平均仅需50余发炮弹。
50~60年代,航空和空间技术快速地发展,超音速飞机、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以雷达作为探测和控制的重要手段。60年代中期以来研制的反洲际弹道导弹系统,使雷达在探测距离、跟踪精度、分辨能力和目标容量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提高。
发展趋势雷达的工作频段将继续向电磁频谱的两端扩展;应用微电子学和固态技术成果,将实现雷达的小型化;利用计算机管理和控制雷达,将实现操作、校准、性能和故障检验测试的自动化,并发展自适应抗干扰技术;在中小型地面、舰载、机载雷达中,相控阵技术将获得广泛应用,以实现雷达的多功能;将提高雷达对目标实际形象、尺寸大小、运动姿态和诱饵识别的能力,增强雷达抗核袭击和抗反辐射导弹摧毁的能力;并将发展新的雷达体制如多基地雷达、无源雷达、扩频雷达、噪声雷达等。
用于对海防御探测和岸防武器控制的雷达。是岸防作战指挥控制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海岸警戒雷达、岸舰导弹制导雷达和海岸炮炮瞄雷达等。它具备比较好的抗海浪杂波干扰的能力。其安装形式有固定式和机动式两种。固定式安装在永备工事内,或用气球悬空;机动式安装在车辆上。海岸警戒雷达一般设置在海岸和岛屿的高地上,以增大对海面和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
一种远距离跟踪雷达。用于跟踪洲际导弹、中程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连续测定其坐标和速度,识别真假弹头,并精确预测其未来位置,测定其轨道,制导己方反弹道导弹导弹攻击目标。也用于弹道导弹试验的靶场测量和鉴定。它是反导弹武器系统和靶场测量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按其用途分为:①导弹截获雷达,是一种多功能电扫描雷达。它依据预警信息搜索、截获来袭导弹,跟踪和识别目标,计算出来袭导弹的轨道和己方反弹道导弹导弹的拦截弹道,对远程反弹道导弹导弹进行初制导,并给导弹阵地雷达指示目标。如苏联的一种导弹截获雷达,天线米,外形为A形结构,有前后两个阵面。收发阵结构相似且分开设置,可双向发射或接收,作用距离为2800公里。②导弹阵地雷达,有单脉冲和相控阵两种体制,大多数都用在跟踪和识别来袭导弹,并制导己方反弹道导弹导弹攻击目标。它采用灵活的信号波形和数字信号处理机,根据目标群再入大气层的减速特性、目标大小、速度和尾流特性等,从假目标中识别出真弹头。一个四阵面的相控阵导弹阵地雷达,可全向搜索、跟踪和处理上百个目标,制导多个反弹道导弹导弹拦截多个来袭弹头。③导弹目标特性测量雷达,是远程相参单脉冲雷达,大多数都用在测量、记录目标轨迹和回波特点,并从中推算出目标的动力学特性和物理特性。它采用灵活的信号波形,多种极化形式的天馈线,能进行速度分辨和跟踪,有较高的分辨力,常用多频段进行目标特征测量,给出目标尺寸大小、尾流特性和进行形体分析。如美国的ALCOR型雷达,工作频率为5665兆赫,信号带宽为500兆赫,距离分辨力为0.5米,可独立分辨出目标上各个散射中心,推算出近似的目标外形。④精密跟踪测量雷达,是弹道导弹外弹道的测量雷达。担负靶场航区安全、火箭推力评定、火箭级间分离、多弹头相对位置及再入落点测量等任务。有时多部精密跟踪雷达组成雷达链,用跟踪信标的方法来测量远程导弹的弹道。如美国的AN/FPS-16型雷达,工作在5厘米波段,测角精度0.1密位,测距误差1.5米,测速(径向速度)误差0.05米/秒。信标跟踪距离大于10万公里。
弹道导弹跟踪雷达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最初,采用圆锥扫描体制。50年代中期,研制出单脉冲精密跟踪测量雷达。60年代中期,在靶场使用了反导弹试验性相控阵雷达,60年代后期,出现了宽带波形的目标特性测量雷达。70年代以后,加强了导弹阵地雷达识别技术的研究。发展的新趋势是:采用自适应环境变化的信号波形,提高对小目标检测和在杂波干扰中检测目标的能力;采用宽带波形获得距离、速度的高分辨力,进行目标物理特性分析;采用多站雷达体制,以提高测定目标坐标的精度;进一步改善信号处理系统;加强识别技术和识别算法的研究等。
一种远距离搜索雷达。用于发现洲际、中程和潜地弹道导弹,测定其瞬时位置、速度、发射点和弹着点等参数,为国家军事指挥机关提供弹道导弹来袭的情报。也用于担负空间监视和人造地球卫星等飞行器编目的任务。
弹道导弹预警雷达配有高性能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探测来袭目标的置信度高,虚警率低。平时,将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和空间杂物编成星历表,不断预测其衰变期,避免其再入大气层陨毁时误判为导弹攻击。预警工作时,在其责任方位区内,形成1~2个低仰角搜索扇面,进行警戒。发现目标后,测定其位置,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弹道轨迹,并与星历表中的卫星轨道、极光及流星余迹进行比较识别。如判定是导弹攻击,则进行跟踪,或移交给弹道导弹跟踪雷达,作进一步的精确判断,计算出来袭导弹的发射点、弹着点、再入时间和落地时间,并将上述情报发往预警中心。
弹道导弹预警雷达按性能和工作体制,可分为机电扫描和电扫描两种:①机电扫描预警雷达,采用固定的天线阵面,利用馈源位置的变化形成波束扫描,有两个波束在固定的低仰角上作方位扇扫。根据目标通过两个波束的时间、位置和速度,计算出近似的弹道轨迹,但预测弹着点的精度较差,有时还需配置远程跟踪雷达,提高测定轨道的精度。如美国的AN/FPS-50型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天线公里。②电扫描预警雷达,是一种多功能雷达,有频相扫阵和相控阵两种类型。它在较宽的责任方位区形成搜索扇面,发现目标后,在搜索的同时能跟踪100~200个目标,对多弹头目标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和测量精度。如美国的全固态相控阵的AN/FPS-115型潜地导弹预警雷达,采用双阵面结构,方位覆盖范围达240度,作用距离大于4000公里
弹道导弹预警雷达通常架设在国土边缘地区,用若干部雷达组成预警网,每部雷达负责指定的责任方位区,用数据传输通信系统与预警指挥中心联系在一起,完成国土的全方位预警。所提供的预警时间,对洲际导弹为15~20分钟,对潜地导弹为2.5~20分钟。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洲际弹道导弹之后才开始研制弹道导弹预警雷达。60年代初期,美国研制的AN/FPS-50型雷达首先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60年代后期,美苏两国先后装备电扫描预警雷达。70年代末,美国增设了全固态相控阵潜地导弹预警雷达,苏联架设了先进的频相扫预警雷达。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的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是进一步提升对来袭导弹的判定能力和改进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以适应对多弹头和远程潜地弹道导弹的预警任务。
地面炮兵用于侦察敌方火炮位置和活动目标,校正火炮射击的雷达。与其他侦察器材比较,具有侦察速度快、距离远、全天候工作等特点。主要有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和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两种。
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用于探测敌方正在射击的火炮位置,并测定己方弹着点的坐标以校正火炮射击。它装有扫描速度快、范围宽的方位扫描器和计算机装置。侦察敌方炮位时,雷达波束在敌方射弹弹道的升弧段上搜捕射弹,根据捕获射弹飞行的一段轨迹或两点以上的参数,以弹道外推方法确定敌方炮位的坐标。校正己方火炮射击时,雷达波束在己方射弹弹道的降弧段上搜捕射弹,以同样的方法确定弹着点的坐标,视其对目标坐标的偏差以校正射击。这种雷达可发现在遮蔽物后射击的火炮位置,以及己方火炮弹着点。侦察和校射距离,对迫击炮为6~12公里,对榴弹炮为7~16公里;测定坐标的误差为20~50米、测定一次坐标需10~30秒。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初,由炮瞄雷达发展而来。最初用于侦察迫击炮位置,后来也用于侦察射角较大的榴弹炮位置。50年代以前基本上采取跟踪式,需要对弹道上的射弹进行跟踪才能测出火炮位置。60年代以来多为非跟踪式,即用双波束或多波束扇扫,只要射弹穿过波束,即可测出火炮位置。70年代出现了相控阵体制的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如美国的AN/TPQ-37。它具有边扫描边跟踪和较强的抗干扰的能力,可以探测射角较小的火炮位置,并能同时测定多门火炮的位置,定位过程全部自动化。
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用于发现地面或水面活动目标(如坦克、车辆、舰艇等),测定其坐标,并测定己方射弹地面炸点或水柱对目标的偏差以校正火炮射击。它装有扫描速度快、范围宽的方位扫描器和动目标检测(或显示)装置。侦察目标时,雷达波束快速扫描搜索目标,操纵人员观察显示器上回波的变化来发现活动目标。校正射击时,雷达波束在预定区域内搜索己方射弹,操纵人员观察炸点(或水柱)回波对目标回波的偏差以校正火炮射击。这种雷达能从地物杂波中检测出活动目标和炸点回波,测定速度快,分辨力高,机动性强,通常在靠近前沿的阵地工作。对车辆或坦克的侦察距离为11~20公里,对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的校射距离为9~16公里;对目标的距离分辨力为15~35米,方位分辨力为0.42~1度;测定活动目标和炸点坐标的精度,距离为1.5~50米,方位为1~10密位。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岸防雷达发展而来。最初,是普通的脉冲雷达,靠高分辨力来识别活动目标。70年代以来,大多是脉冲多普勒雷达,如法国、联邦德国合制的Ratac DRPC-1雷达(图2法国、联邦德国合制的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它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抑制地物杂波,提高了从地物杂波中检测出活动目标和炸点的能力。
随着炮兵武器和雷达技术的发展,地炮雷达正向着改革工作体制,增大作用距离,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机动性能,与地炮射击指挥系统结合,提高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发展。
搜索、监视与识别空中目标并确定其坐标和运动参数的雷达。亦称对空搜索雷达。它所提供的情报,大多数都用在发布防空警报、引导歼击机截击敌方航空器和为防空武器系统指示目标,也用于保障飞行训练和飞行管制。是现代战争中获取空中目标情报的重要技术装备。
战术技术性能和战斗使用对空情报雷达的性能最重要的包含:探测目标的最大距离和高度,测定目标的精度和分辨力,数据率,情报容量,反干扰能力,机动性,可靠性和维修性。
在战斗使用中,对空情报雷达常采用不一样性能的多部雷达组成雷达网,各雷达的探测范围互相衔接构成一定的对空警戒和引导空域。雷达站测得的目标情报,上报到各级雷达情报中心。现代化雷达网采用数字通信设施和军用电子计算机,自动传递和处理情报,极大地提高了雷达网的效能。
分类对空情报雷达按用途分为警戒雷达、引导雷达和目标指示雷达;按同时测定目标坐标的数目,分为三坐标雷达、两坐标雷达和测高雷达;按探测距离的远近,分为远程(400公里以上)雷达、中程(200~400公里)雷达和近程(200公里以内)雷达。
警戒雷达,用于对空监视,及早报知目标的出现。它一般具有较大的探测距离和高度,但其精度和分辨力不高,数据率较低。通常是两坐标雷达(图1中国的“514”警戒雷达)。
引导雷达,用于引导歼击机截击敌方航空器,其探测范围一般低于警戒雷达,但精度、分辨力、数据率较高。两坐标引导雷达不能测定目标高度,所需高度参数,须由测高雷达提供。测高雷达具有水平方向宽、垂直方向窄的天线波束,在仰角上进行扫描,以测定目标高度。V型波束引导雷达是早期出现的三坐标雷达,能在一次圆周扫描中测定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高度。新型三坐标雷达通常具有多路发射接收通道和相应的多个天线波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目标信息其功能比一部两坐标雷达和多部测高雷达配合工作远为先进,但结构较为复杂,造价较高。
目标指示雷达,为高炮和地空导弹部队提供防区内的全部空情,并提供目标的坐标,使武器系统的雷达或其他瞄准装置能迅速地捕获目标。它一般为中近程雷达,具有较高的数据率和精度。为便于转移,地面目标指示雷达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机动能力。
对空情报雷达中专门用于搜索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目标的雷达,称为低空雷达。它具有抑制地物杂波的能力,能从大量地物杂波中鉴别出低空飞行目标。低空雷达由于受地球曲面限制,探测距离一般较近,数据率和自动化程度则较高。
陆军使用的对空情报雷达,也称野战防空雷达。它具有较高的机动性,能跟随部队迅速转移。
装在飞机上的各种雷达的总称。大多数都用在控制和制导武器,实施空中警戒、侦察,保障准确航行和飞行安全。机载雷达的基础原理和组成与其他军用雷达相同,其特点是:一般都有天线平台稳定系统或数据稳定装置;一般会用3厘米以下的波段;体积小,重量轻;拥有非常良好的防震性能。
①截击雷达,用于为空空导弹、火箭和航炮等提供目标数据。它与火控计算机、飞行数据测量和显示设备等组成歼击机火控系统。截击雷达一般有搜索和跟踪两种功能。在搜索时,雷达发现和测定载机前方给定空域内的目标,截获后即转入跟踪状态,连续提供瞄准和攻击目标所需的数据。有的截击雷达有目标照射装置,用于导引半主动寻的导弹。截击雷达发现空中目标的距离一般为几十公里,有的可达一二百公里;搜索和跟踪角一般为60度左右;测距精度为几十米;测角精度为十分之几度。脉冲多普勒截击雷达能抑制地(海)面杂波,提取动目标信息,具有下视能力,装备这种雷达的歼击机能对低空、超低空目标实施攻击。较先进的截击雷达能边搜索边跟踪,即对一定空域搜索的同时,还能跟踪多个目标。有的截击雷达还具有多种功能,既能用于对空中目标的拦截,也能用于对地(海)面目标的攻击。
②轰炸雷达,主要用来为瞄准轰炸、制导空地导弹和领航提供目标信息。它可单独工作,也可与光学瞄准具、计算机配合使用,构成轰炸瞄准系统。轰炸雷达按搜索方式可分为前视和环视(亦称全景)两类。前视雷达的天线波束指向载机前下方,在一个扇形地区内搜索。环视雷达的天线波束成扇形,指向载机下方作圆周搜索。它有搜索和瞄准两种工作状态。搜索时,天线作圆周扫瞄,当显示器画面上目标进入瞄准区时,雷达转入瞄准状态,将测得的目标数据送到计算装置,会同其他参数标出投弹点并显示在显示器上。当目标信号与投弹标志重合时,发出投弹指令,实现自动轰炸。轰炸雷达的作用距离一般为150~300公里,方位分辨力约为1~3。
③空中侦察与地形显示雷达,用于提供地(海)面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的位置和地形资料。它通常是一种侧视雷达,具备极高的分辨力。其天线安装在机身两侧,波束指向载机左右下方并垂直于航线,随载机飞行向前扫瞄。侧视雷达分为真实口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两类。真实口径侧视雷达的天线米,在飞机机身两侧形成很窄的波束,分辨力较全景雷达高10倍左右。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的天线实际尺寸并不大,但它利用载机的前进运动,通过对相干信号的存储和处理,可获得有效长度为几公里的天线孔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雷达的分辨力(可达几米)。由这种雷达获得的地形图,其清晰度与航空照相的效果相接近。侧视雷达能昼夜进行空中侦察和地形显示,可在不飞越对方阵地的情况下侦察到对方纵深一二百公里内的目标。
④航行雷达,用于观测载机前方的气象状况、空中目标和地形地物,保障飞机准确航行和飞行安全。有一类专门用来保障飞机低空、超低空飞行安全的航行雷达,叫地形跟随雷达和地物回避雷达,通常装在执行低空突防任务的飞机上。地形跟随雷达与计算机和飞行控制管理系统配合,控制飞行高度随地形起伏变化,使飞机从始至终保持一定的安全高度。地物回避雷达为飞行员显示选定高度上地面障碍物的分布情况,提供回避信号,使飞机绕过障碍物,保证飞行安全。利用工作转换开关,上述两种雷达可以交替使用。还有一种专门用于测定载机的偏流角和地速的航行雷达,称为多普勒导航雷达,可提供导航和轰炸所需数据,通常装在轰炸机和运输机上。
⑤机载预警雷达,是预警机的主要电子设备,用于空中警戒和指挥引导,也可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它已成为现代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面对空情报雷达相比,它的盲区小,发现低空、超低空目标的距离远,机动性较强。
装备在舰艇上的各种雷达的总称。用于探测和跟踪海面和空中目标,为武器系统提供目标坐标等数据,引导舰载机飞行和着舰,保障舰艇安全航行和战术机动等。
分类按战术用途,可分为:①警戒雷达,有对空警戒雷达和对海警戒雷达,用于发现和监视海面、空中目标,与敌我识别系统相配合判定目标的敌我属性,给导弹制导雷达和炮瞄雷达提供目标指示等。对海警戒雷达通常还具有抑制海浪杂波的能力,还可用于探测低空、超低空飞机和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②导弹制导雷达,有舰舰导弹制导雷达和舰空导弹制导雷达,用于跟踪海面和空中目标,为导弹武器系统的计算机或射击指挥仪提供目标的坐标和运动数据,并配合导弹武器系统控制导弹飞行。③炮瞄雷达,用于跟踪海面和空中目标,为火炮射击指挥仪或火控计算机提供目标的坐标数据和炸点偏差数据,以控制火炮射击。④鱼雷攻击雷达,装在鱼雷艇和潜艇上,用于搜索、跟踪海面目标,为鱼雷攻击指挥仪提供目标的坐标和运动数据,以控制鱼雷攻击。⑤航海雷达,用于观测岛岸目标,以确定舰位,并根据航路情况,利用计算机进行避碰解算和显示,引导舰船安全航行。有些航海雷达还配有询问器,能与直升机上的应答器协同工作,以指挥引导舰载直升机的飞行。⑥舰载机引导雷达,一般装在航空母舰上,用于对舰载机进行指挥引导。⑦着舰雷达,一般装在航空母舰上,用于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引导舰载机安全着舰。
各种舰艇上装备的雷达种类和数量,取决于舰艇的战斗使命、武器装备和吨位大小。通常小型战斗舰艇装1~2部;大、中型战斗舰艇装10多部,有的多达20余部。为减小各雷达之间和雷达与舰上其他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采取了合理分配频率、统筹天线布局以及屏蔽、滤波等电磁兼容性措施。舰载雷达的天线,通常安装在桅杆上或专设的平台上;对海、对低空警戒雷达的天线,通常安装在桅杆顶部,以增大探测距离。雷达天线多采取纵横摇机械稳定或波束指向校准,以减少舰艇摇摆对雷达性能产生的影响。为适应海洋环境,舰载雷达还拥有非常良好的防潮、防霉、防盐雾性能。
用于自动跟踪空中目标,测定目标坐标,并通过指挥仪控制高射炮瞄准射击的雷达。又称火炮控制雷达。它是高射炮系统的组成部分。
炮瞄雷达一般都具有搜索和跟踪目标的能力。由于作用距离近,雷达波束窄,通常要根据目标指示雷达提供的情报搜索目标,必要时也可自行搜索目标。它用方向性很强的天线,定向发射针状波束和接收目标回波信号。发现目标后,转入自动跟踪,使天线轴对准目标。当目标偏离天线轴方向时,即产生方位角和高低角误差信号。误差信号作用于天线控制装置,使天线轴又迅速转向目标。在自动跟踪过程中,炮瞄雷达连续不断地测出目标的方位角、高低角和距离,并将这些坐标数据传给指挥仪,从而控制高射炮瞄准射击。
炮瞄雷达工作于厘米波段或更高的波段,测定目标坐标的精度高,跟踪速度快,反应时间短,机动性能好。它按角度跟踪方式,分为圆锥扫描雷达、隐蔽圆锥扫描雷达和单脉冲雷达等。圆锥扫描雷达需要接收一系列的回波脉冲才能实现自动跟踪,受回波信号幅度起伏影响较大,限制了跟踪精度。单脉冲雷达则只需要一个回波脉冲,就可给出目标角度的信息,不受回波信号的幅度起伏的影响,提高了跟踪精度。按作用距离,分为大中口径和小口径高射炮炮瞄雷达。大中口径高射炮炮瞄雷达,搜索和跟踪距离较远,一般在35公里以上,但角跟踪速度较小,体积较大。小口径高射炮炮瞄雷达,搜索和跟踪距离较近,一般在10~40公里,角跟踪速度大,达140度/秒,体积小,重量轻,测定目标坐标的精度较高,多与计算机、高射炮结合成为一体。
1938年,美国制成了最早的炮瞄雷达SCR-268,用于控制探照灯在夜间照射目标,引导高射炮对目标射击。1943年,美国研制成第一部圆锥扫描自动跟踪的微波炮瞄雷达SCR~584,用于控制高射炮瞄准射击。20世纪50年代中期,炮瞄雷达多用于控制大中口径高射炮。50年代中期以后,转向于发展控制小口径高射炮的炮瞄雷达。70年代以来,发展了单脉冲小口径高射炮炮瞄雷达,如瑞士“空中卫士”系统中的Var1021型炮瞄雷达。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炮瞄雷达将进一步采用电扫描和边搜索边跟踪的体制,以此来实现多目标跟踪;与激光、红外、电视结合,扩大雷达功能;提高低仰角跟踪和抗干扰、抗反雷达导弹摧毁的能力。
一种探测地面活动目标的雷达。主要装备于陆军部队,用于警戒、侦察敌方运动中的人员、车辆和坦克等目标,测定其方位、距离和活动路线,提供敌军地面活动的情报。根据雷达作用距离的不同,战场侦察雷达可分为近距离(对车辆10公里左右)便携式和中远距离(对车辆20~40公里左右)车载式两种类型。根据雷达发射波形的不同,又有连续波和脉冲波两种体制。这种雷达一般都会采用 3厘米或者更短的波长,以提高精度和减少体积、重量。由于目标周围环境中常伴有很多地物,这种雷达一般会用动目标检测技术,以便将活动目标信号从强烈的地物杂波中检测出来。
20世纪40年代后期,有些国家就开始研制战场侦察雷达,但到50年代后期才陆续装备部队。70年代开始装备脉冲多普勒体制的战场侦察雷达。随着雷达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这种雷达将采用更短的波长,以提高分辨和识别目标的能力;发展直升机载和系留气球载的雷达,以扩展探测范围;组织多部雷达和计算机、通信工具相结合,组成野战的情报指挥系统,以适应作战快速反应的要求。
装在船上用于航行避让、船舶定位、狭水道引航的雷达,亦称船用雷达。航海雷达在能见度不良时为航海人员提供了必需的观察手段。它的出现是航海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发展简况1904年德国工程师胡尔斯迈耶制成能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以探测船舶的装置,但因作用距离不到1英里,未引起重视。1935年法国班轮“诺曼底”号最先安装航海雷达,其天线不能旋转,用以探测前方冰山。30年代末,英国和美国制成船用米波对空搜索雷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了厘米波对海雷达。1940年英国人兰德尔和布特制成空腔磁控管,解决了微波源问题。1941年美国首先制成带有平面位置显示器的脉冲微波海面搜索雷达。这种雷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潜艇作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战后用作商船航海雷达,以保证航海安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出现了自动雷达标绘仪,进一步发挥了雷达在避碰上的作用,得到普遍应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规定了正确使用雷达和进行标绘的要求。《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81年修正案》规定了不同吨位船舶安装雷达和自动雷达标绘仪的台数和日期。国际海事组织也先后通过航海雷达和自动雷达标绘仪的性能标准。
结构通常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和电源5部分所组成。①天线:早期用抛物面反射天线,现已为波导隙缝天线取代。天线辐射以水平线性极化为主;为提高雷达在雨雪中的探测能力,有的天线装有圆极化装置。发射和接收一般合用一个天线,由双工器(收发开关)转换。天线连续环扫。为保证方位测量精度和方位分辨力,天线波束水平宽度要窄,很多3厘米航海雷达在1以内。为防止船舶摇摆时丢失目标,波束垂直宽度较宽,约为25。②发射机:采用脉冲体制。脉冲宽度约为 0.05~2微秒。近距离档用较短脉冲,以提高距离分辨力;远距离档用较长脉冲,以增大作用距离。工作波段以X波段(9320~9500兆赫)和S波段(3000~3246兆赫)为主,这两种波段的雷达通常分别称为 3厘米雷达和10厘米雷达。在天线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前者有较高的方位分辨力,有利于近距离探测;后者受雨雪杂波和海浪杂波的干扰较小,电磁波经过雨区的衰减也小,如果发射功率相同,远距离灵敏度较高,有利于远距离探测。雷达同时安装这两种波段,可取长补短。③接收机:采用直接混频超外差式,设有海浪干扰抑制电路和雨雪干扰抑制电路。为防止相同波段的雷达干扰,有的雷达设有抗同频异步干扰电路。发射机和接收机组装在同一机柜内,合称收发机。④显示器:采用距离方位极坐标的平面位置显示,扫描线和天线同步旋转,有若干档距离量程可供选用。测距可用活动距标或固定距标;测方位可用电子方位线年代出现的高亮度显示器,可不用遮光罩,白天在驾驶台正常光线下供数人同时观察。有的采用彩色显示器,用不一样的颜色表示不同内容,使屏幕画面更醒目。⑤电源:早期用变流机,现已普遍采用逆变器,也有直接用船电的。
航海雷达和其他电子设备一样也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三个元件阶段。目前的固态航海雷达,除发射机的磁控管和显示器的阴极射线管外,全部采用固态元件,提高了整机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船用电子设备,为适应海上工作条件,在结构、电路和工艺上须考虑振动、摇摆、冲击、电源、电压和频率波动、温度、湿度、盐污、霉菌等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舱外露天部分(如天线)还应该要考虑水密性和抗风强度。
在降水天和雾天,雷达波部分能量被水分吸收,物标发现距离可缩短15%~20%。当冷空气移到暖水面出现欠折射时,雷达波的传播途径翘离地面,雷达作用距离可缩短30%~40%。当暖空气移到冷水面出现过折射时,雷达波的传播途径弯向地面,使雷达作用距离增大;而当形成大气波导传播时,雷达作用距离大幅度提升,如在阿拉伯海的干燥季节,曾探测到距离1500海里的物标。
雷达最小作用距离主要与脉冲宽度和波束垂直宽度有关。在脉冲发射期间,雷达不能接收回波;在波束下沿外的物标,雷达波不能射及。二者中范围大者即为最小作用距离。
分辨力有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雷达的距离分辨力优于方位分辨力。①距离分辨力:主要根据脉冲宽度。当同方位两物标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时(□为脉冲宽度),两物标回波就连在一起,无法分辨。距离分辨力还与回波光点的直径有关,所以实际距离分辨力为(0.8~0.9),如脉冲宽度为□0.01微秒,距离分辨力约为25米。②方位分辨力:主要根据波束水平宽度。当同距离两物标的方位差小于波束水平宽度时,两回波就连在一起。所以方位分辨力等于波束水平宽度和光点直径之和,其实际间隔则视距离远近而定。如波束水平宽度为1,8海里处两物标要相隔260米左右,回波才能分开。
定位雷达测距比测向精度高。按照定位精度顺序,雷达定位方法为:距离定位、孤立目标的距离方位定位和方位定位。如用雷达测距和目测方位结合,定位精度更高。雷达测量距离和方位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按照国际海事组织1981年提出的性能标准,要求测距误差不超过所用量程的1.5%或70米,取其大者。物标在显示屏边沿的测方位误差应在1以内。
由于雷达本身性能和物标反射特性的影响,雷达图象具有以下特点,需要正确辩认。①失真,由于波束水平宽度和光点直径的影响,物标回波往往比实物为大;观测物标回波边沿的方位时,需修正半个波束水平宽度。由于雷达地平以远和受遮挡的地物无回波,所得岸线图形往往与海图上形状不完全一致。②有干扰,包括雨雪杂波、海浪杂波、同频杂波等的干扰,轻者影响观察,重者掩没物标回波。③也许会出现假回波,包括旁辨回波、间接回波、多次反射等。④其他如由于船上烟囱、桅杆的遮挡,荧光屏上形成扇形阴影,超折射时出现第二行程回波等。
引航在较宽水道航行,最好利用雷达连续在海图上定位进行导航。在狭水道航行,须直接在显示器上进行导航。航海雷达有相对运动显示和真运动显示两种方式。
相对运动显示方式为航海雷达的基本显示方式。其特点是代表本船船位的扫描起始点在荧光屏上(一般在荧光屏中心)固定不动,所有物标的运动都表现为对本船的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显示方式分两种。①舷角显示方式:又称“船首向上”显示方式。不管本船航向如何改变,船首标志线始终指向固定方位刻度盘的正上方(零度),便于读取舷角。但物标在屏幕上的位置随本船航向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改向或船首由于风浪而发生偏荡时,会使图像不稳,且由于余辉而使图像模糊。②方位显示方式:又称“真北向上”显示方式。将本船陀螺罗经(见罗经)的航向信息输入显示器,使船首标志线随本船航向而改变,其所指固定方位刻度盘读数就是当时本船航向,此时固定方位刻度盘正上方(零度)代表真北,本船改向时,物标在屏幕上的位置不变,保持图像稳定。船舶主要是依靠浮标航行,而且航道弯度不大,可选用舷角显示方式;船舶航行转向频繁,而且需要大角度转向时,选用方位显示方式为宜。
真运动显示方式为在荧光屏上能反映船舶运动真实情况的显示方式。实现真运动显示,要将本船罗经的航向和计程仪的速度信息输入显示器。其特点是代表本船船位的扫描起始点以相应于本船的航向和速度在屏幕上移动,海面上的固定物标在屏幕上则固定不动,活动物标按其航向和航速在屏幕上作相应移动,根据活动物标的余辉,即能看出其真实航向和估计其速度。真运动显示方式主要是便于驾驶员迅速估计周围形势。
避让标绘为判别与会遇船有无碰撞危险,应根据雷达观测信息进行标绘作业,标绘内容通常是求最近会遇距离和来船的真航向,真航速。
人工标绘作业可在极坐标图上进行:按一段时间间隔把来船回波的相对位置移标在图上,其联线就是该船的相对运动线。它离中心的垂直距离,称为最近会遇距离。最近会遇距离太近就是有碰撞危险。已知本船真航向、真航速,通过作矢量三角形,就能求出会遇船线年代出现了套在雷达显示器屏幕上的反射作图器,它使驾驶员能直接在屏幕上标绘而无视差,来提升了标绘效率,但准确性有所降低,也不能留下记录。以后又出现了在屏幕上增加一些被称为“火柴杆”的电子标志和基于光、磁、机械等办法来进行标绘的其他装置。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出现自动雷达标绘仪。
自动雷达标绘仪是附属于航海雷达的自动标绘装置,一般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可与雷达组装在一起,也可当作单独部件。工作时,需向它输入本船航向、速度、雷达触发脉冲、雷达天线角位置和雷达视频回波信号,由人工或自动录取会遇船,然后自动跟踪。通常用矢量线在屏幕上表示各会遇船的航向和航速,其长短可以设定。矢量线末端代表到设定的时间时各会遇船的位置,可以很容易看出有无碰撞危险。也有用椭圆形或六角形显示预测危险区,其大小取决于所设定的最近会遇距离。如会遇船的航向、航速和本船的航速均不变,本船航向线通过预测危险区时,即有碰撞危险。
当电子计算机算出最近会遇距离和到最近会遇点时间小于所设定的允许范围时,会自动地以各种方式(视觉和音响)报警,提醒驾驶员采取避让措施。若需要,可进行模拟避让(模拟改向、改速或倒车),以确定所要采取的避让措施。为准确显示各种避碰信息,如选定船舶的方位、距离、航向、航速,最近会遇距离和到最近会遇点时间等,标绘仪中还有数字显示器或字符显示器。
视野方向和飞行器前进方向垂直,用来探测飞行器两侧地带的合成孔径雷达。飞行器上的侧视雷达包括发射机、接收机、传感器、数据存贮和处理装置等部分。早期使用真实孔径雷达探测目标,它借直接加大天线孔径和发射窄脉冲的办法来提高雷达图像分辨率。60年代后,采用合成孔径技术,使雷达探测分辨率提高几十倍至几百倍。现代侧视雷达在1万米高度上的地面分辨率已达到1米以内,相当于航空摄影水平。
工作原理飞行器飞行时,发射机不断向天线所扫掠的狭长地带发射强功率的窄脉冲波,天线接收从地面反射回来的回波,接收机输出视频信号。在飞行器上对此信号作必要的补偿后由显示器进行光调制。显示的光信息用胶卷记录下来。胶卷的移动速度与飞行器的运动速度成比例。在胶卷上还同时记录飞行器的瞬时位置和时间等。待飞行器返回地面后,把胶卷冲洗出来,用激光器进行光学处理便得到真实的地形图。对卫星上侧视雷达所获信息采用2种处理方法:①在卫星上将获得的信息实时处理成像,再向地面传送图像信息;②把未处理的信息传送到地面,在地面上用光学方法处理成像。
特点侧视雷达具有下列特点:①具有全天候工作性能。②分辨率比较高,所摄照片清晰。③覆盖面积大,提供信息快。把飞行中连续拍摄的照片拼接起来可构成大面积的地形图(图2 空中侧视雷达测绘制成的地图(圣地亚哥港))。例如,飞机在1000米高度上飞行时,每小时可拍摄8000平方公里的地带,飞行一次可拍8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全部照片可记录在一米长的底片上。④不易受干扰。⑤具有分辨地面固定和活动目标的能力。
应用和发展60年代飞机上开始装备侧视雷达,用以侦察、测绘地面和战场的军事目标,搜索和监视战场情况,发现隐蔽在树林中的坦克群、导弹地下发射井和火箭发射架。装有侧视雷达的遥感飞机在农业、地质勘探、资源考察、环境保护和海洋调查等方面已获广泛应用。装在航天器上的侧视雷达已用于对地球表面、太阳系和其他行星的考察或科学探测工作。
用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航天侦察系统的效率。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正逐步扩大应用,并向分辨率更高和更完善的信号处理方面发展,以提高侦察地下目标和水下目标的能力。
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反射或电磁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探测地平线以下目标的雷达,又称超地平线雷达。超视距雷达大多数都用在早期预警和战术警戒,是对地地导弹(特别是低弹道的洲际导弹和潜地导弹)、部分轨道武器(包括低轨道卫星)和战略轰炸机的早期预警手段。它能在导弹发射后1分钟发现目标,3分钟提供预警信息,预警时间可长达30分钟。超视距雷达在警戒低空入侵的飞机、巡航导弹和海面舰艇时,可以在200~400公里的距离内发现目标。与微波雷达相比,超视距雷达对飞机目标的预警时间约可增加10倍;对舰艇目标的预警时间可增加30~50倍。它还能探测4000公里以内的核爆炸,经过测量电离层的扰动情况估计核爆炸的当量和高度。
超视距雷达有两种基本类型:利用电离层对短波的反射效应使电波传播到远方的雷达,称为天波超视距雷达;利用长波、中波和短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效应使电波沿曲线传播的雷达,称为地波超视距雷达。
这2种雷达各有2种工作方式,一种是利用目标的前向散射特性或目标穿越电离层时引起的电离层扰动特性探测目标,称为前向散射超视距雷达,其收发系统分设在遥远的两地;一种是利用目标的后向散射特性探测目标,称为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其收发系统设在一处。
超视距雷达的主要优点是能克服地球曲率的限制,探测地平线以下的目标。天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为1000~4000公里。地波超视距雷达的作用距离较短,但它能监视天波超视距雷达不能覆盖的区域。超视距雷达的工作波长接近或大于目标尺寸,因此它的目标散射截面比微波雷达大1~2个数量级。超视距雷达在使用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只能探测电离层以下即300~400公里以下的目标;只能获得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信息,很难获得仰角信息;测量精度低、分辨率差;电波通道不稳定,干扰因素多,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北极光和太阳黑子直接影响天波超视距雷达的性能,甚至使它异常工作;在中波、短波波段,频谱拥挤,带宽窄,互相干扰严重。此外,超视距雷达系统庞大,雷达站内还配建诸如电离层监测站和气象站等支援设施。为了更好的提高超视距雷达的效能,要进一步增强系统对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航天器进行月球软着陆时向航天员或制导计算机提供高度和速度信息的雷达。登月雷达(包括测速计和测高计)分为两个部件。①天线平台部件:天线形成发射和接收的多个窄波束,在天线平台上还装有对应每个波束的微波混频器、双路(互相正交的)音频前置放大器、用以测速和测高的固体微波发射机、频率调制器和天线倾斜机构。②电子部件:包括频率、速度和距离计算机以及信号数据变换器等。测速发射机产生 X波段的连续波信号,经天线向月球辐射。月面反射信号由多个独立的接收天线接收,并分离成正交对的形式,然后分别与发射信号进行混频。它们的差频(即多普勒频移)经音频放大器和频率输给速度计算机,计算登月舱相对于月面的速度。
频率调制器对测高计发射机进行锯齿形调频。调频信号经测高计天线辐射。测高计接收天线收到月面回波信号后也分离成正交对形式,并与发射信号的取样一同耦合到混频器。混频器输出的差频包含有发射的和接收的锯齿波之间的时间差信息和多普勒频移,其中时间差与距离成正比。在距离计算机中消除多普勒频移便得到飞船至月面的距离信息。
飞行器上探测地形变化和回避地物的雷达。它是自动地形跟随系统的组成部分。地形跟随雷达把探测到的飞行前方的起伏地形信息(距离、方位、高度)提供给自动飞行控制管理系统或驾驶员,以便操纵飞机与地面保持一定的垂直距离飞行。地形回避雷达不断探测出飞行前方高于规定高度的障碍物,驾驶员根据雷达的指示作横向的机动飞行。现代军用飞机为了低空安全飞行,机上只装地形跟随雷达就能满足规定的要求,而地形回避雷达则是一种辅助手段。有的机载雷达兼有地形跟随和地形回避功能。
地形跟随和地形回避雷达的工作原理与普通的脉冲雷达(见脉冲多普勒雷达)大致相同,区别只是功能不同,组成有些差异。测量精度和分辨率比一般雷达高。这类雷达多采用单脉冲技术,有的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或相控阵技术。用地形跟随雷达飞行时,天线波束以一定的俯角照射飞机前方的地面或在一定的俯角内扫描,随时将测出的距离与规定的参考距离作比较,产生一个要求的俯仰变化率信号。同时由无线电高度表测出飞机对地面的相对高度,并与规定的安全相对高度相比较,产生另一个要求的俯仰变化率信号。从这两个俯仰变化率中选取一个对飞行较安全的变化率,再与陀螺测定的飞机实际俯仰变化率作比较,其差值信号就是飞机爬高飞行或下降飞行的修正值。
地形回避雷达比地形跟随雷达简单。驾驶员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与飞机有一定高度间隔的安全飞行平面,雷达天线保持一固定的俯仰角,左右扫描,测出高于安全飞行平面地物的高度,驾驶员操纵飞机作横向机动,绕过地形障碍。雷达提供的地物回避指令信号也可输给无人驾驶仪,使飞机自动避开障碍物。
为了确保低空飞行的安全,这两种雷达都备有自检报警系统并采用余度技术,一部雷达发生故障时,立即自动转换另一部接替。
装载在航天器上的雷达,常用于跟踪、控制、引导和探测等目的,由机载雷达发展而来。航天器常载有多种雷达,按应用功能区分有:空间交会雷达、着陆雷达(包括登月雷达)、探测雷达和射频敏感器等。射频敏感器用于航天器姿态控制。用以对地球、月球和行星表面观测的有源雷达有成像雷达、雷达测高计和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空间分辨率较高,能获得清晰的地面图像。卫星载雷达测高计大多数都用在大地测量和海洋观测,它测量卫星对海面的平均高度,从而获得地球的基本形状、扁率和重力场分布等参数。70年代的“天空实验室”、测地卫星和“海洋卫星”都装载有雷达测高计。卫星装载的散射计是一种用来测量海面或地面后向散射回波信号功率的雷达,它所测定的散射系数(又称归一化雷达截面)主要决定于被测表面粗糙度。因海风影响海面的粗糙度,散射计可间接测定风速和估计方向。航天器雷达对重量、体积和功耗要求严格,而且要能耐高真空、粒子辐射、紫外辐射、温度交变等环境影响。航天器飞行速度高,雷达信号有较大的多普勒频移,需要校正,因而对频率捕获和跟踪技术有更高的要求。航天器雷达在体制上正向多种参数变化、多种功能结合的方向发展,已出现雷达、遥测、遥控、通信和计算机综合的统一系统。
激光雷达传感器有不足,何不试试远红外线; ADI新型雷达方案快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实时精准测量
激光雷达传感器的不足之处,远红外线技术(FIR)是完全驾驶
凡本网注明“来源:CK365测控网”的全部作品,均为北京新科时代传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K365测控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CK365测控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