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事做好做到极致”——记国家杰出工程师、国家卫星气候中心工程师张志清

来源:华体会官网里尔赞助商    发布时间:2024-09-12 13:06:19

华体会公司AS3545系列屏蔽箱


  这里是国家卫星气候中心,办公室粗陋,但桌上的一台卫星模型格外显眼。那正是张志清和搭档十多年尽力的满意之作——风云四号气候卫星。

  此时,这位“国家杰出工程师”称谓获得者、国家卫星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不谈“风云”,他想跟记者聊聊这个老头儿。

  老头儿也是一名工程师。多年前,张志清去国外调查,遇到这个老头儿,年近七旬,依然干得不亦乐乎。

  他的作业很“小”——做速调管。速调管散热功用欠好,大功率的信号发射机就会因过热而停止作业。全球热销的某款速调管,就出自这位老头儿之手。

  “你们的热控规划软件从哪儿买的?”张志清很猎奇。做热控规划,要用到工业仿真软件。

  张志清震动——老头儿作业了40多年,天天就揣摩这个管子。学机械身世,后来自学软件,编写热控规划软件。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铁杵磨成针”,把一件极小的作业做到极致吗?

  “40多年啊,那种坚韧和耐性,多么可贵!”面临记者,张志清宣布长长的慨叹。

  他敬仰这种坚韧和耐性。曩昔30多年,他也一向在做“一件事”——规划和建造风云气候卫星地上使用体系。

  天气预告离不开气候卫星,但卫星不或许自己做预告。操控卫星,接纳、处理并用好卫星观测到的数据,然后做成天气预告产品,难度不亚于送卫星上天。

  1986年12月,北京城外,北风从挺拔的枯枝中穿过,留下尖锐的呼啸声。23岁的张志清站在一堵院墙前,对卫星数据接纳的幻想轰然崩塌。

  农田,处处都是农田。被农田包围着的,是一座孑立的宅院。宅院足有100亩,但里边只需几栋楼,越发显得空荡和冷清。

  这便是北京气候卫星地上接纳站?张志清不解,然后是巨大的丢失。他走进宅院——设备在哪?看看天空——我们的气候卫星又在哪?

  那时,地上站才刚开端建造。我国第一颗气候卫星风云一号上天,还要在两年后。

  他有些不坚定,乃至想过做其他。但很快,张志清发现了自己忙了起来:铺设电缆、丈量接地电阻、装置和调试设备、夜里爬上楼顶测定真北……对他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

  “我们都没做过这些作业,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做的时分,真的很长常识!”忆起往事,张志清流显露的是欢喜,以及一点小满意。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成功升空。很快,一条条线接续组成的卫星云图,翻滚呈现在地上站的图画终端上。

  “那但是我们自己的卫星,自己的观测数据!”这么多年曩昔,那一刻仍能让张志清激动。

  接下来,是更深化的参加。学无线电身世的他,学起了自动操控和卫星轨迹核算,还一度成为编程高手。他改善卫星轨迹预告软件,使单轨迹核算时刻由30分钟缩短至2分钟。把专用的核算机操控办理体系,改为通用的个人核算机,并研发相关硬件和软件。在把握这些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将人工操作的卫星接纳设备,改成由核算机操控,在国内初次完成该类设备的全自动化运转。

  从专用到通用,从人工操作到自动化运转,“既廉价,又简单把握”。张志清颇会“核算”:一台好一点的个人核算机其时只需1万多块钱,一套接口电路也才几千块钱,而之前的专用操控办理体系差不多得50万元。

  “用很少的钱,处理了一个大问题。”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让他觉得背面的艰苦何足挂齿,“那时分脑子挺活,敢想,也敢干”。

  如此这般,从装置调试一套套设备,再到把这些设备组成一个个体系,气候卫星地上使用体系一点点建立起来。

  那一天就如昨日那么近——1994年4月2日,行将发射的风云二号在基地产生事端。这是我国第一颗停止轨迹气候卫星,能够在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坚持同步,24小时盯住一个当地,进行接连、高频次观测。

  地上设备是专门为与停止卫星配套而规划研发的,卫星上不了天,什么都干不了。一夜之间,张志清他们似乎无用武之地了。

  “有人开端脱离。”他怕的不是赋闲,而是忧虑多年集合的地上体系团队就此散了,“没事干,人就会旷费”。

  卫星不能上天,便模仿卫星上天——研发卫星模仿器,模仿卫星在天上作业,构成星地回路;模仿或许呈现的各种毛病,然后逐个破解。

  那是繁忙又孤单的。天上没有卫星,他们只能跟自己比赛,跟自己脑海中的那个“风云”比赛。

  1997年,风云二号第一颗实验星A星成功上天;2000年,第二颗实验星B星升空。总算,迎来这一天——2004年10月19日,风云二号C星发射成功,没有“实验”二字,是第一颗事务星,并且被世界气候组织归入全球地球观测事务卫星序列。这也代表着,我国停止气候卫星建立了安稳的事务使用体系。

  与气候卫星观测体系一同生长的,是张志清自己:从一名一般的工程师,到总规划师。2010年,他被一起任命为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地上使用体系的总规划师。

  一个人一起担任两个工程的总规划师,不多见。有更多作业等着他——完成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的升级换代。

  风云四号集辐射成像、闪电监测和高光谱红外大气勘探于一体,既要给地球云系和闪电摄影,还要给晴空大气做“CT”。想完成这些功用,需搭载带有指向镜的成像仪和高光谱大气勘探仪。但它们会彼此搅扰,导致卫星一向在天上“晃”。

  怎样办?有人主张学习欧洲计划——做两颗星,别离搭载大气勘探仪和成像仪。但两颗星的本钱,明显比一颗星高。一名老科学家站了出来:两个仪器放在一颗卫星上!

  “为什么就不会成功?没做,怎样知道会失利?”长期研讨技能的张志清,心里有底气。

  他敬佩长辈科学家的担任和气势。这也正是他的希望——不想“跟在他人后边干”。

  没有前例可循,没有捷径可走。图画定位与配准技能,长时刻对方针“驻留”闭环操控技能,多仪器、多任务和高时效星地体系操控技能……一个个技能问题是需求打破,张志清喜爱“做他人没做过的事”。

  2016年,风云四号A星成功发射,在世界上初次完成停止轨迹高光谱红外大气勘探,我国第一次完成星载闪电监测。这是全新技能体系的停止气候卫星观测体系,与第一代比较,除了新增功用外,观测功率进步18倍。

  “直到现在,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把停止轨迹高光谱勘探卫星‘摆’上天。”张志清不再“谦善”,欧洲、日本也想“摆”,但都得几年今后。

  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现在,我国已成功将21颗风云卫星“摆”上天,在轨运转的有9颗。我国天气预告准确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约50%,进步到现在的约90%。

  这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据守和奋斗换来的。在张志清看来,他们这代人身上有一股劲儿,“就想干事,并且把事做好,做到极致”“便是往前冲,有多高冲多高”。

  坚韧、耐性,张志清也成了这样的老头儿。上一年,他退休了,但身上仍有劲儿——持续研讨太赫兹遥感及使用技能,补偿气候卫星光学遥感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