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务长手中接过贴有自己姓名的被装箱子,穿上崭新的作训服,第82集团军某旅上等兵何柏川迫不及待地拉着同年兵站到军容镜前,笑容在脸上绽放开来……
身高1.75米、体重55公斤,体型偏瘦的何柏川,之前担心自己领不到合身的被装。2年前刚入伍时,因为与他身材相仿的人数较多,在发放被装时,没有领到合适码数的作训服,只能先领了一套较大码数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调换到了合适尺码。
新兵训练时,下士郭建翔领取的鞋子大了两个尺码。队列训练,郭建翔成了全连的“焦点”,总要打“报告”——出列整理着装。
很长一段时间,被装发放实行的是实物统一供应模式,保障环节多、精确性不够高等问题客观存在。供应标准的“刚性”与个人需求的“弹性”矛盾突出,官兵普遍反映“有的品种穿不完,有的品种又不够穿”。
从穿什么、怎么穿,到更便捷更高效发放、更加适应使命需要,被装保障的转型发展,正经历着从满足官兵穿着需求到围绕实战训练需要的深刻转变。
今年,《关于全面推广被装精确申领供应保障模式的通知》下发。全军按照精确申领模式组织实施被装供应保障。
被装精确申领,是在相应规则和指标总额范围内按需选择、随时发放的新模式。依据军人保障卡建立更新个人被装申领账户,保障单位依据个人被装信息、申领标准,确定指标数额,依托全军被装精确申领服务平台组织精准发放。
如今,“配发什么穿什么”“配发多少用多少”的被装供应模式慢慢的变成了过去式;在指标数额范围内,“要说明领什么”已成为官兵的新选择。
焦艳冰是第82集团军某旅军需营房科的一名助理员。回想起每次由军需业务口牵头组织的官兵座谈会,她都感到苦恼不已。
问题的核心都围绕一个关键词——被装;一个关键句——今年被装如何发得更适体?
“我的衣服尺码不合适,何时能去换?”“我脚比较大,得穿45码的鞋,没领到合适的码……”
座谈会开成了“吐槽会”。会上各类问题一股脑儿地“抛”出来,焦艳冰一边记录一边整理,急得一头汗。
“我是去年5月份接手被装工作。”焦艳冰说,“从当上被装助理员开始,我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基层战友提出的问题。”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摸清被装数量。她和被装管理员杨兴燕每天在后勤仓库的时间超过8小时,林地作训服有多少套,哪个尺码最多,战备物资有多少件,周转调号的有多少……一番努力之后,她心里才对被装数量“有了底”。
物资清点完毕,焦艳冰召集各营司务长集中办公,反复叮嘱他们,要把被装信息再统计一遍。很快,一份更新后的“被装数据”在焦艳冰电脑里生成。她信心满满:“几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
信息保障队新毕业研究生排长梁志成的苦恼和礼服有关。按照政策规定,梁志成的被装应在军校时配发,但军官礼服等品种是到部队后发放。本打算当年与女友结婚,因为礼服尚未发放,他还特意推迟了婚礼。
深夜,焦艳冰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全旅的被装信息反复出现——数据不会说话,可一想到它们,她总觉得战友们的“烦心事”就是自己的“挂心事”。
今年3月,随着《关于全面推广被装精确申领供应保障模式的通知》下发,焦艳冰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曙光”。
通知明确,全军将从今年起按照精确申领模式组织实施被装供应保障。官兵根据战备训练和日常穿着需要,登录被装精确申领平台自助下单,在申领平台上选什么,保障部门就发什么。
梁志成按标准申领了军官礼服,未婚妻正在家中紧张筹备,不久后,他们将举办迟到的婚礼。
“被装精确申领后,将依托快递寄放到单位。作为被装助理员,我每周都有不少被装包裹需要领取。”焦艳冰笑着说,“终于不怕参加官兵‘吐槽会’了。”
这两天,她准备去营区附近的快递站“走一趟”,看看怎么样才可以最快把包裹分发到官兵手中。
被装助理员烦恼的变化背后,是被装供应模式的变化,更折射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之变。
火箭军某旅通信营司务长、三级军士长孙亮在官兵心中是出了名的“小超人”。出差报销、改善伙食、购买物资……孙亮工作起来雷厉风行,丝毫不拖泥带水。
但是,孙亮也有犯愁的事。比如,当机关电话通知,让各营司务长到军需仓库领取新被装的时候。
按照被装供应规定,部队每年按照夏、冬两季配发被装,换发新品时依规定收缴旧品。
“发放作训服的时候,大家都兴高采烈。”孙亮坦言,“可发放常服类的被装时,普遍就没那么热情。”
问题出在哪?该旅通信一连四级军士长余逸阳道出了原因:“主要是穿常服的机会少。”
近年来,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日益推进,部队实战化战备演练慢慢的变多,官兵身着作训服的时间也慢慢变得长。“遇到演训任务,作训服常常不够穿。”余逸阳说。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专家和记者说,过去考虑到被装种类和材质区别,全军统一组织被装的发放和收旧。作战部队日常训练时需要穿着作训服,而机关、院校等单位对常服的需求较大,按照不同单位类型等标准实施发放,已不能适应当前练兵备战的新要求。
全军被装精确申领开展后,被装发放由过去的“实物标准”转变为“申领指标”。新的模式将每年按标准发放的礼服、常服、作训服、卧具等被装实物,根据人员实力信息和申领指标标准转换成年度申领指标,注入个人被装申领账户,每名官兵都有一张可自主支配的“被装存折”,官兵可结合战备和工作需要,通过申领服务平台申领相应被装。
为防止多买浪费等情况,个人可申领的被装数量参考现行标准中的单位类型、工作岗位和品种使用的时间、发放数量等,确定每个品种的申领数量限制。
同时,为聚焦备战打仗,对作训类被装按照换发使用年数的限制设置了申领下限,到期由系统自动添加为必须申领物资。
不仅如此,过去只有夏冬两季组织被装发放,现在全年随时申领随时保障,官兵可结合实际需要随时提交订单,通常10个工作日可保障到单位。
如今,孙亮再也不担心发放被装的问题。在规定范围内,官兵“要说明领什么”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
手指轻点鼠标,被装随即而来——就像官兵们说的:“被装精确申领正在方便每个人的训练生活。”
第82集团军某旅侦察营上士魏显奎带领突击分队,趁着茫茫夜色向目标地域摸索前行。
连续几天昼夜对抗,经过定向搜寻、侦察破袭、崖壁攀岩等多个课目的激烈角逐,魏显奎所在班组成绩位列前茅。
驻训场长期潮湿多雨,部队训练任务重,几个月下来,魏显奎的作战靴在武装越野中严重磨损。强忍着脚掌磨出水泡的疼痛,他还是坚持完成对抗角逐。
“脚上磨几个泡不算啥。”魏显奎说,“因为作战靴的问题,影响了训练成绩,那才得不偿失。”魏显奎找到指导员冯伟岸,表达了心中担忧:“过几天就要开始比武了,到时新的作战靴没到就麻烦了。”
四级军士长王哲也有类似的烦恼。前不久,他在进行牵引横越训练时不慎磨破了战术手套,手上被勒出一道道血印。
冯伟岸和记者说,因为在外驻训时间比较久,他们往往会错过单位发放被装的固定时间,一般都是等驻训结束后,再由旅保障部门统一组织发放。
“驻训时如果被装磨损了,大家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关系好的战友临时借一套……”冯伟岸说,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很快,40多名官兵找到司务长马鑫鹏提报申领需求,作战靴、战术手套、体能训练服等训练磨损大、消耗较快的被装物资,都被列入需求报表里。
收到需求后,旅机关军需部门连夜通过被装精确申领服务平成集中下单。短短一周,40多个专属被装包裹就寄到了魏显奎所在的驻训场。
“我们在驻训场收到了急需的被装,大家既感到有点小意外,更别提多高兴了。”冯伟岸说。
在东南沿海,东部战区海军首个被装精确申领超市在某基地“开业”,常服、作战靴、军帽等被装一应俱全、供应充足。多样化的选择、人性化的服务,让刚执行完出海任务的官兵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该连驻守在中哈边境线上,因驻地风大路险,远离城市,平时收包裹一般都要等半个多月,而这次申领被装,从下单到收货,仅用了一周时间。
在阿拉山口市,物流营业点配送员吕江斌揩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抓紧和连队官兵一起卸货搬运。
“我们抽调专人专车,以最快速度组织分拣装车,第一时间将物资送至边防哨所。能为边防官兵提供服务,我感到很自豪!”吕江斌说。
从中原驻训场到边防一线,个性化、精确化的被装保障服务新模式,正化作温暖兵心、回应期盼的有力举措,让官兵在享受实惠中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
答:官兵个人目前可随时登录被装精确申领服务平台自主选择所需被装,平台通过地方物流一般可于10个工作日内将申领物资发放至官兵个人手中。
答:符合领取退役服装费规定人员,如退役时其被冻结账户结余指标数额大于或等于当年为其账户赋值指标数额,可全额计领退役服装费;如小于当年为其账户赋值指标数额,则在计领退役服装费时,扣除当年赋值指标数额与结余指标数额间的差额,直至退役服装费扣完为止。上年已确定退休和转业的军士,当年办理退役服装费结算,按照现行相关规定办理。
答:个人已维护了密码重置答案的可自行重置,未维护的需联系所在单位被装业务人员,进行密码重置,重置后密码为身份证号后6位。
答:不能充值,指标每年由业务部门按规定标准做计算和赋值。指标不够可按现有渠道价拨所需被装。
答:申领年度4月底前可能退役的士兵不赋值;5月至9月可能退役的士兵先按应赋指标标准的50%赋值。如确定继续服役(以命令为准),按新的军种、单位类型、气候区的指标标准追加赋值。
答:可以在提交订单时,选择自付费方式,按需要设置收货地址,由所在单位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实现异地领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