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滨海新区用足用好国务院出台的支持滨海新区高水平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积极与北京、雄安新区加强协同,共同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最近,气象卫星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云遥宇航就联合北京,攻破了一项技术瓶颈。
王鹏程,天津云遥宇航的联合发起人,他们深耕气象卫星领域,刚刚创业5年,在轨卫星总数达到了30颗,是目前国内商业航天气象领域发射卫星最多的,其中18颗都是今年发射的。但是,王鹏程他们始终有一个痛点:就是低轨气象卫星,是在距离地球535公里的既定轨道上运行,回传数据要依靠地面基站来接收,而一天中,卫星只有在经过中国上空的4到6次,才能与地面联通。其他的十多个小时里,数据不能实时回传。
没有覆盖全球的地面基站资源,王鹏程他们也想过,能不能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数据的连续回传,但是航空航天细致划分领域非常专业,靠他们自己,始终没找到合作方。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加强与北京、雄安新区等地的空天优势技术资源对接。滨海新区牵头制定京津冀三地商业航天产业链协同任务清单,其中就包括,推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供应链和测试平台,向商业航天倾斜,共享核心资源。根据云遥宇航的需求,北京筛选推荐了航天科技集团的供应链企业/苍宇天基,他们擅长做通信卫星,给云遥宇航提出了在深空建基站的解决办法。
刘汉超所说的中继卫星,就等于建在深空的数据基站,云遥宇航的低轨气象卫星,不用再单纯依靠地面,而是把数据传给空中基站,实现24小时连续回传。这个月,云遥宇航与苍宇天基达成合作,痛点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接下来,滨海新区将围绕“机、箭、星、站”四个领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科技集团等,建立常态化对接,依托航天器研制及应用产业基地,在科技力量布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加强协同,共同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津云新闻编辑李彤)